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 2.2.2.15细胞并在使用药物处理细胞之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对细胞向培养上清液中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在0.125~1 g.L-1浓度范围内,对HepG 2.2.2.15细胞毒性较小,而2 g.L-1和4 g.L-1的剂量对细胞毒性较大;氧化苦参碱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1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黄芩苷在0.625~2 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加;黄芩苷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6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但是抑制效果明显弱于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A~F组)对HepG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HBeAg的抑制效果优于HBsAg。其中C组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乙肝病毒抗原分泌抑制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氧化苦参碱(HBsAg:P=0.043;HBeAg:P=0.026)。结论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 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该研究观察了毛蕊异黄酮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影响核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和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发挥作用.结果发现毛蕊异黄酮能抑制HSC的增殖,抑制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随着HSC活化时间的延长,FXR表达逐渐降低,但毛蕊异黄酮对FXR表达没有明显影响;毛蕊异黄酮可浓度依赖性地上调PPARγ的表达及核转位,PPARγ拮抗剂可阻断毛蕊异黄酮对HSC活化的抑制作用.因此,结论认为毛蕊异黄酮可抑制HSC增殖和活化,其作用不通过FXR而是与上调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黄芪汤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经胃镜检查证实伴有轻度-中度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黄芪汤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中药安慰剂(1/10剂量的黄芪汤颗粒),黄芪汤组予以黄芪汤颗粒剂,疗程均为4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腹部超声检查、胃镜、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血清白蛋白:黄芪汤组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部超声检查:黄芪汤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镜检测:黄芪汤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黄芪汤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汤可有效改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并可以降低门静脉直径、改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一贯煎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脂肪肝的干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CCl4模型组(14只)、一贯煎组(14只)。模型组和一贯煎组大鼠按0.3ml/100g的剂量每周2次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共9次,正常组大鼠注射相应体积的橄榄油。一贯煎组大鼠造模同时灌胃一贯煎药液,1次/d,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同体积蒸馏水。首次造模48h后,眼球后静脉丛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至造模结束后,3%戊巴比妥麻醉,腹主动脉采血,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样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变化;试剂盒检测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含量;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和脂滴沉积情况。结果:首次造模48h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一贯煎干预后,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γ-GT活性和TBil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可见肝细胞肿大,胞质松散,表现为大泡型脂肪变性,呈现局灶性,病灶间可见少量正常肝组织;油红0染色可见大量脂滴;大鼠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和TG含量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大鼠血清ALT、AST、γ-GT活性明显降低(P〈0.05),TBil含量有所减低(P〉0.05);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肝组织脂滴含量减少;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MDA、TG含量降低(P〈0.05)。结论:一贯煎对大鼠CCl4急性肝损伤有防护作用,可改善CCl4诱导盼大鼠脂肪肝,其机制为降低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5.
线粒体损伤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均能激活细胞水平的炎症通路,加速肝脏纤维化的进展。众多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某些亚细胞器功能的损伤均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尤其是肝脏发生脂肪性变,这也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基本病理改变之一。维护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是抑制肝细胞死亡和治疗急慢性肝病最新的潜在治疗策略。本文重点就目前在脂肪性肝病研究领域有关线粒体损伤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贴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的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1∶1比例分成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贴联合常规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对症)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对症)治疗,治疗期24周,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V-DNA定量、HBs Ag定量、CLDQ慢性肝病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治疗后ALT及AST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1);第4周治疗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1),第8周治疗组ALT和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HBV-DNA治疗后显著下降(P 0. 01),第4周和第12周治疗组HBV-DNA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治疗后HBs Ag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 0. 05);治疗组治疗后CLDQ慢性肝病量表中腹部症状、乏力、系统症状和焦虑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1),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疏肝健脾贴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候,改善肝功能及提高HBV-DNA及HBs Ag下降速度,改善临床症候及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外感清热解毒方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外感清热解毒方组、miR-495抑制剂组。气管滴注LSP(5 mg/kg)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给予相应干预。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miR-495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18、IL-10炎症介质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iR-495表达下调(P<0.05),出现病理损伤,BALF中IL-6、TNF-α、IL-1β、IL-18含量升高,IL-10含量下降,MPO活性增强;肺组织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和miR-495抑制剂组比较,外感清热解毒方组大鼠肺组织miR-495表达上调(P<0.05),病理损伤减轻,BALF中IL-6、TNF-α、IL-1β、IL-18含量下降,IL-10含量升高,MPO活性减弱;NLRP3、ASC表达下调(均P<0.05),Caspas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外,均可见GSDMD蛋白切割,外感清热解毒方组蛋白切割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miR-495抑制剂组。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对AL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495/NLRP3/GSDMD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相似文献   
88.
美国肝脏病学会第 5 1届年会于 2 0 0 0年 10月 2 7日至 31日在美国得克萨斯的达拉斯 (Dallas ,Texas)举行。本文将会议报告的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介绍。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据估计 ,全球约有 3亿人感染乙型肝炎。大多数感染者迅速清除了病毒的感染 ,但部分感染者则变为持续携带者 ,而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急性HBV感染的早期识别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研究这些早期反应 ,Robert等在 2只黑猩猩上作了研究 ,使用静脉注射的方法使黑猩猩感染乙型肝炎 ,1只注射人…  相似文献   
89.
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肝病学会(AASLD)第五十一届年会于2000年10月27~31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举行,世界各地3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甲型、乙型、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新病毒与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报道,现分四个专题(有关乙型和丙型肝炎治疗的报道见上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0.
甲胎蛋白与肝炎病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甲胎蛋白 (AFP)在出生后 1~ 2年内降至正常 ,成人AFP升高主要见于肝癌 ,亦可见于良性肝病。AFP研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领域中开展较多 ,国内外许多资料显示[1,2 ] ,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关系密切。目前良性肝病患者AFP升高机制一直未明 ,袁爱力[3 ] 曾观察 82 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AFP变化 ,发现HBsAg阳性者 5 6 .1%有AFP升高 ,现就良性肝病AFP升高与肝炎病毒的关系作一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45例临床资料均来源于台州医院 1996年 1月~1998年 8月住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