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26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92篇 |
综合类 | 93篇 |
预防医学 | 55篇 |
药学 | 3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Z-dom)及第四代高级迭代重建(iDose4)技术在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以降低对比剂及电离辐射伤害。方法:收集2018 年10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部CTA检查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扫描,即120 kV、250 mAs、碘海醇(350 mgI/mL)及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50例,120 kV、Z-dom自动管电流、碘克沙醇(270 mgI/mL)及iDose4迭代重建。比较2组碘注射量及辐射剂量,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层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碘注射量低剂量组[(16.61±2.87)g]比常规组[(22.82±3.81)g]低(P <0.01);管电流低剂量组[(149.22±70.49)mAs]比常规组(250 mAs)低(P <0.01);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较常规组低(均P <0.01)。2组图像客观评价:低剂量组两层面血管CT值和背景噪声均低于常规组,颈总动脉起始层面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常规组(均P <0.001);主观评价:2名医师主观评分Kappa值为0.765,一致性良好,常规组评分为(3.44±0.48)分,低剂量组为(3.60±0.47)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6,P =0.097),2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dom及iDose4 技术在颈部CTA检查中,其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能够满足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患者碘注射量及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是否保留发育性静脉畸形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41例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性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保留畸形静脉分为保留组(23例)和未保留组(1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Karnofsky评分(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进一步分别探究在病变最大径≥18 mm、深度≥21 mm以及病变累及功能区时,畸形静脉的保留与否对术后功能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病灶均获得全切。经对比发现保留组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P<0.05),并且术后1周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与未保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病变直径≥18 mm时,保留组和未保留组各项术后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当病变深度≥21 mm或病变累及功能区时,保留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减少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缩短术后住院天数(P<0.05),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过程中,力争保留畸形静脉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当病变位置深或者累及功能区时,保留畸形静脉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患者47颗埋伏牙进行CBCT扫描,确定埋伏牙具体位置并获得其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任意曲面断层图像和任意平面图像,并以此为指导,采用微创手术拔除42颗,开窗牵引5颗。结果 CBCT可以从各角度清晰完整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大小、形态、数目、冠根方向、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与邻牙、上颌窦、鼻底、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术中发现埋伏牙的位置关系与术前影像学表现一致。术后伤口肿痛反应较轻,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中能提供三维清晰直观影像,定位埋伏牙的准确位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我们早期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糖尿病大鼠动脉壁组织蛋白酶S(Cat S)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1],提示Cat S在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动物模型和标本制备: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对照组)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大鼠(Goto-Kakisaki,GK)(糖尿病组)各5只(清洁级,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组大鼠均喂养高脂饲料(基础饲料80%、猪油10%、白砂糖10%)12周,然后麻醉大鼠,取主动脉弓下段2-3 cm主动脉,… 相似文献
15.
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急诊修复四肢创面芮永军,寿奎水,李向荣,张全荣,顾黎明,许亚军,徐雷我院自1987年10月以来,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急诊修复四肢皮肤和软组织缺损创面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19~42岁。其中梳毛机伤12例,车床伤9例,交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坏死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我院近期3例睾丸扭转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按睾丸炎附睾炎治疗延误5d至2周,造成睾丸缺血坏死而手术切除;1例病人发病6h入院手术成功保全睾丸。3例病人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睾丸无血流信号。结论早期超声检查和早期手术复位是治疗睾丸扭转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手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40
目的应用手部皮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方法采用手部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伴行血管蒂的岛状皮瓣,即拇指桡、尺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第一掌背皮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示指;第三、四掌背皮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中、环指;小指尺背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指。共5种15块,修复指部皮肤缺损15例。皮瓣切取的最大面积达5cm×3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类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特别适用于一期修复伴有伸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中VEGF及其受体KDR/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NGF预处理组和非NGF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NGF预处理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0.5μg/kg)尾静脉注射。采用电凝烧灼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损伤的病理改变;以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flk-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心肌坏死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3,P〈0.01),NGF预处理组(25.41±9.06)%明显少于非NGF组(40.08±11.38)%,P〈0.01。大鼠心肌VEGF、KDR/flk-1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14.10,P均〈0.01);NGF预处理组VEGF(45.41±11.54)、KDR/flk-1(47.40±7.83)均高于非NGF组VEGF(32.34±8.10)、KDR/flk-1(31.09±7.88),P均〈0.01。大鼠心肌VEGF mRNA表达与其受体KDR/flk-1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91,P〈0.01)。结论 NGF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大鼠心肌中新生血管密度,减轻AMI大鼠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