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复方升汞搽剂中升汞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复方升汞搽剂中升汞的含量。方法:采用蒸干乙醇,热水溶解,室温过滤等方法,除去一部分不溶于水的干扰成分,同时采用加入氯仿双相络合滴定,使部分有色干扰溶于氯仿。结果:终点突跃明显,结果准确。平均回收率99.77%,RSD=0.19%结论:可用于复方升汞搽剂中升汞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方法在异常应力环境下制作颈椎病动物模型并测定其血清和肌肉组织中谷氨酸含量。结果电针“大椎穴”后,其血清和肌肉组织匀浆中Glu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结论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与提高组织细胞Glu含量并恢复其正常神经传导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椎穴振法对颈椎病动物模型谷氨酸含量影响。方法:将兔固定于特定的兔架上,使其颈椎处于低头屈曲45°位的异常应力环境下造成颈椎病动物模型,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及肌肉组织中谷氨酸含量。结果:造模后血清和肌肉组织中谷氨酸含量都显著降低;行大椎穴振法后,血清和肌肉组织匀浆中谷氨酸含量较模型组都显著升高。结论:大椎穴振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可能与提高组织细胞谷氨酸含量并恢复其正常神经传导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液化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鉴别方中的主要药味。结果方中的淫羊藿、山茱萸、黄柏、天花粉、泽泻等5味药材的薄层色谱具有鉴别特征斑点。结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可用于液化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液化丸的薄层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腾  王晖  田雅琴 《今日药学》2008,18(1):35-37
目的建立液化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鉴别方中的主要药味。结果方中的淫羊藿、山茱萸、黄柏、天花粉、泽泻等5味药材的薄层色谱具有鉴别特征斑点。结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可用于液化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大椎穴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SD大鼠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内FAK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SD大鼠32只,采用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方案,将32只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治疗组(模针组)、模型美洛昔康片对照治疗组(美洛昔康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动物模型。手术造模2个月后通过行为学观察,运用HE染色对比观察空白组和模型组纤维环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经统计分析证实颈椎病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对模针组进行固定后电针大椎穴治疗,美洛昔康组进行固定后美洛昔康灌胃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只进行同等条件的固定处理。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AK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洛昔康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造模能使SD大鼠颈椎间盘软骨中FAK蛋白表达下降,电针大椎穴、美洛昔康灌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SD大鼠颈椎间盘软骨中FAK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7.
督脉其为"阳经之海",对全身的阳经脉气起着统帅和督促作用,督脉的通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捏脊可以通调督脉,畅达气血,其作用不可小视。文章就近年来捏脊通督疗法在成年疾患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以便更深入了解捏脊通督对人体的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或临床研究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柯玫瑰  廖军  徐腾  窦思东 《健康研究》2011,31(4):303-305
督脉其为“阳经之海”,对全身的阳经脉气起着统帅和督促作用,督脉的通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捏脊可以通调督脉,畅达气血,其作用不可小视.文章就近年来捏脊通督疗法在成年疾患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以便更深入了解捏脊通督对人体的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或临床研究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9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多聚酶区的耐药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是否存在耐药变异。方法收集9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住院早期血清,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BV反转录酶(RT)全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对RT/S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树分析反基因分型,对rt80、rt173、rt180、rt181、rt184、rt202、rt204、rt236和rt250等位点上的耐药相关变异进行分析,并用克隆测序法进行验证,每个样本测定10~20个克隆。结果用直接测序法检出NA耐药变异8例(8.3%),C型6例,B型2例。其中6例为拉米夫定(LAM)耐药变异,包括4例rtM204I、1例rtL80I+rtM204I和1例rtL180M+rtM204I;另2例检出与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的rtA181V变异。变异株多数与野生型病毒株共存。克隆测序法的结果与直接测序法的结果大体相符,部分样本中有2种或多种耐药变异株共存,其中1例患者的样本中除LAM变异株外,还检出了ADV和恩替卡韦(ETV)耐药变异株,变异形式分别为rtA181T+rtN236T和rtL180M+rtS202G+rtM204V。结论未接受过NA治疗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感染NA耐药株病毒,NA耐药病毒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急性乙型肝炎,变异病毒的传播致病不只局限于LAM耐药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