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11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45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307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51篇
  1篇
中国医学   218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临床资料 患者1:男,65岁.2009年12月因“腹痛伴黄疸、高热1周”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予以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腹腔引流和留置T管持续胆管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症状和体征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黄疸、发热达39℃,T管引流液由约300 ml/d增多达800 ml/d,色黄,浑浊.拟诊“胆管感染”予以加强抗感染治疗和经T管抗生素冲洗,1周后病情逐渐缓解至正常.3周后再次出现上述病情变化,同法治疗后缓解.2010年4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症状,转诊来我院就诊.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介入治疗,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台,右侧胸腹壁及留置T管区域常规消毒,铺巾,将外置T管部分自洞巾中伸出,先夹闭其远端,再以套管针穿刺T管,送入短导丝,引入4F导管鞘作为后续造影及探查通路.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双介入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双介入技术治疗17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17例均超声诊断为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待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充盈球囊,剖宫产术后即拔出球囊及一侧导管鞘,12h后如无再次出血给予拔出另外一侧导管鞘,如有出血,给予急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记录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球囊置入X线曝光时间,球囊置入照射剂量,子宫切除情况,对胎儿有无影响等.结果 17例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均成功;17例患者中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加部分膀胱修补术,1例再次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其余14例术后均无出血;球囊置入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120 s(最长时间为200 s,最短时间为65 s),放射线剂量平均为20 mGy(15~35 mGy);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 600 ml(300~6 000 ml);所有胎儿术后均给予随访,至今未发现畸形等情况.结论 双介入技术不仅可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术中出血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子宫切除风险.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传统短节段内固定(A组),25例行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32例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C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等影像学指标,在末次随访时观测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痛症状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5±2.3个月(13~21个月)。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比A、C两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术前、术后AVH、LKA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在AVH、LKA及汉化ODI评分等方面,A组均比B组、C组差(P0.05),B、C两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A、B、C三组末次随访伤椎骨缺损程度分别为(18.6±7.3)%、(11.8±4.3)%、(8.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两组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而A组则有3例断钉。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与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结合椎体成形术或经伤椎置钉均能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经伤椎置钉固定因操作简单、安全,并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玉糊浆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速度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愈合的机制。方法 大鼠造模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玉糊浆组、凡士林组及模型组,每组 18 只。记录 3、7、14 天后创面愈合面积、HE 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测定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糖原合成激酶 3β( 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创伤后第 3、7、14 天,与模型组比较,凡士林组创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糊浆组创面面积缩小(P<0.05);与凡士林组比较,玉糊浆组创面面积缩小(P<0.05);病理观察发现院创伤后第 3、7、14 天,与模型组比较,凡士林组创面坏死组织、炎症细胞、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差异不明显,玉糊浆组创面坏死组织及炎症细胞少,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与凡士林组比较,玉糊浆组创面坏死组织、炎症细胞更少,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创面组织各检测指标情况院与模型组同期比较,凡士林组第 3 天各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7 天 GSK-3β 降低(P<0.05),第 14 天 VEGF 升高(P<0.05)、IL-8 降低(P<0.05);玉糊浆组第 3、7、14 天 β-catenin、VEGF 升高(P<0.05)、IL-8 降低(P<0.05),第 7、14 天 GSK-3β 降低(P<0.05),第 7 天 IL-6 降低(P<0.05),第 14 天 TNF-α 降低(P<0.05);与凡士林组同期比较,玉糊浆组第 3、7、14 天 β-catenin、VEGF 升高(P<0.05)、IL-8 降低(P <0.05),第 3、14 天GSK-3β 降低(P<0.05),第 7、14 天 TNF-α 降低(P<0.05),第 7 天 IL-6 降低(P<0.05)。结论 玉糊浆可能是通过调控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中 β-catenin 表达上调、GSK-3β 表达下调,以及提高创面肉芽组织中 VEGF 浓度,降低 IL-6、IL-8 及 TNF-α 浓度,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本指南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提出68Ga-DOTA-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的临床适应证、核医学医务人员岗位要求、检查操作规范、报告处理、质量控制及显像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问题,为临床进行68Ga-DOTA-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提供相应操作规范,为各种影像学表现提供合理解释和标准的诊断报告。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经验。方法从门诊病历中选取并整理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处方543首,提取中药处方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用药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分析医案中处方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处方等数据。结果整理处方543首,涉及药物217种,治疗冠心病的高频中药有黄芪、丹参、柴胡、炙甘草、三七粉、瓜蒌等,药性多属温、微寒、平,药味多属甘、苦味,主要归经为肝、肺、心经,功效以活血祛瘀、利水消肿、生津养血为主。常用药对有黄芪-丹参、丹参-黄芪、黄芪-三七粉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分别为活血祛瘀止痛,调畅气机,宣痹通阳,益气养血、健脾化痰。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为黄芪、丹参、三七粉、瓜蒌、柴胡、黄芩、炙甘草、天麻、枳壳、制何首乌、党参、延胡索、川芎、薤白。结论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药物多为温、平、甘、苦,归肝、肺、心经,治疗多气血同治、寒热同调、虚实兼顾、注重调神,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安神定志为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分析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从人口和地理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卫生资源的配置状况与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2011年江苏市级各种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位于0.15~0.25之间,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位于0.25~0.35之间.结论 江苏主要卫生资源的配置水平仍然较低.各种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好,人口分布优于地理分布.应进一步加大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同时兼顾公平,缩小地区差异,重点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经临床与影像学确诊的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吡格雷组45例(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和阿司匹林组45例(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两组发病1周内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氯吡格雷组1周内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89% (4/45),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氯吡格雷组TC、TG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55 ±0.46) mmol/L比(4.61±0.54) mmol/L、(2.45±0.24) mmol/L比(3.69±0.32) mmol/L、(1.12±0.14) mmol/L比(2.03±0.2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2.52±0.19) mmol/L比(2.11±0.1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84.3±16.4)分,阿司匹林组为(79.8±1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氯吡格雷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9%(4/45),阿司匹林组为24.44%(1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急性期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可调节血脂,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不良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