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11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48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315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51篇
  1篇
中国医学   219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2013年度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均取得可喜进展: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有所创新;中医证候研究取得多方面进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中医药在冠心病预防及患者预后改善方面的作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也逐渐深入,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被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亦指出了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18岁屈光度为-2.00-4.00DS,-0.50-1.00DC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观察比较两组1年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3.
背景: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是对脊柱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的重要基础,精确的腰椎有限元模型报道较少。目的:采用正常人腰椎CT资料建立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方法:健康男性志愿者,39岁,身高175 cm,体质量65 kg,采用16排螺旋CT机对L3-L5节段进行扫描,得到1.25 mm层厚的 CT图片共101张,Geomagic9.0软件下建立几何实体模型,然后确定单元类型、划分有限元网格,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计算。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正常人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有213736个节点和799779个单元。该模型 L3-L4,L4-L5节段活动范围与文献尸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气管支架置入术联合体部伽玛刀放疗序贯治疗恶性气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恶性肿瘤致气管狭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44 ~ 77岁,中性年龄63.5岁.治疗组6例先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解除气管狭窄,3 ~7d后再进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总剂量45 ~ 70 Gy,分10~ 14次完成,1次/d;对照组7例仅接受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估近期疗效.结果:共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13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呼吸困难即刻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提升到自然呼吸时90%~ 95%.治疗组6例病灶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83.3%.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1例.常规随访6个月,治疗组支架狭窄率和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管支架置入术能有效解决气管狭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联合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能够进一步控制肿瘤病灶发展,具有较高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5.
背景:内源性诱导软骨分为就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入干细胞内,使其自行分泌诱导因子诱导自身进行分化。目的:观察将转化生长因子β3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转染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表型转化的能力。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将转染后3,6,9,12d细胞裂解提取蛋白进行酶联免疫检测目的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3的体外表达。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1,2周Ⅱ型胶原的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检测1,2周蛋白多糖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较稳定的表达目的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3,并且转染成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阴性对照组能够更好的向软骨表型转化。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3可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软骨表型分化。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研究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平衡变化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3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HBLF)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reg和Th17分化相关细胞因子及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水平进行检测.计数资料应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多重比较检验.结果 ACHBLF组Th17分化相关因子IL-1β为(3.97±2.85) pg/mL,IL-6为(12.75±8.87)pg/mL,IL-21为(360.0±335.7)pg/mL,比健康对照组的IL-1β[(1.87±0.94)pg/mL,q=4.559,P<0.01)、IL-6[(5.28±o.72)pg/mL,q=7.309,P<0.01)和IL-21[(46.68±20.17) pg/mL,q=6.946,P<0.01)均明显上调.ACHBLF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q=3.972,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ACHBLF组相比,CHB组Treg细胞分化相关因子TGF-β明显升高(q=4.536、5.323,均P<0.01),外周血Treg比例也明显升高.ACHBLF组Th17细胞效应因子IL-17A水平最高,ACHBLF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中,宿主免疫存在Th17和Treg失衡,ACHBLF组以Th17细胞活动为主,CHB组以Treg细胞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对比动力髁螺钉、锁定钢板和AO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性我院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95例 , 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装置,分为动力髁螺钉组、锁定钢板组和AO解剖钢板组。分组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经随访4~31个月(平均8个月),DCS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22.23周、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3%;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22.3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2%;AO解剖钢板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24.9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2.9%。DCS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做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锁定钢板组与AO解剖钢板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力髁螺钉、锁定钢板和AO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8.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 - 2006年812例行BCS介入治疗中并发心脏压塞的9例患者的造影结果、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和转归.结果 9例发生心脏压塞患者中,8例成功救治,1例死亡.其中下腔静脉阻塞型7例,肝静脉阻塞型1例,混...  相似文献   
160.
Steno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Consequently, revascularization [e.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has been the primary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IHD. Such strategy has indeed revolutionized the management of IHD patients. However, not all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have visible coronary stenosis. Moreover,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 in nearly 20%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have undergone PCI. The recently proposed “solar system” hypothesis of IHD postulates that coronary stenosis is only one (albeit important) of its features. Mechanistic contribu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multipl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beyond coronary stenosis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hypothesis. On the basis of a holistic regul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M) has been used in the real-world setting to manage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IH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evidence of CM that supports the “solar system” IHD hypothesis, and argue fo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H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central features of this approach include a holistic view of disease and human subjects, as well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anoxia-tolerance and self-h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