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骨折33例患者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8例,均使用国产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2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3~5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33例中优16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选择,只要精细操作,术后适度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作为骨修复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但临床上中单一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尚存在许多不足。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肱骨头置换,分别于置换后3,6,12,24周,进行X射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不同时间点材料上端皮质均未出现骨皮质变薄、异位骨化等发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无碎裂迹象,材料四周皮质均可见模糊界面,密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②组织学观察:置换后3周,可见大量细胞,包括间充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置换后6周,仍可见界膜内的大量纤维组织、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布较少;置换后12周,大范围原始骨小梁开始形成且多呈扁平状,排列整齐有序;置换后24周,组织界膜被骨细胞充斥,骨小梁表面的细胞较规则,骨组织原始细胞开始转变为板层状骨。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徐显春  杨天府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48+152-148
目的: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手段,虽然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属起步阶段,但为中医药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体质与辨证研究、中医文献研究、中药研究等几方面论述了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使数据结果更具客观性。结果:聚类分析法本身是一种属于无监督学习系统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在特征空间中直接寻找点群或其他可识别的数据结构,进行样本的归类。结论:利用聚类分析时一定要将分析的背景以及被分析物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成果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用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NT~PC)对髌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8年5月,运用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37例髌骨骨折的患者,采用髌前正中纵切口复位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聚髌器无断裂及脱落。按照陆裕朴等评定标准:优29例,良6倒,可2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5%。结论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符合张力带原理,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Ⅰ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疗效,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内固定失效后行THR 22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纳入观察组,同期因移位股骨颈骨折Ⅰ期行THR的老年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卡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翻修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THR手术时间[(114.82±32.13)min]高于对照组[(90.63±16.24)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HR术中出血量[(551.73±241.62)ml]高于对照组[(314.46±156.72)ml],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88.24±6.71)分]与对照组[(91.52±6.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4.62±0.85)分]与对照组[(96.03±0.7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行THR手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风险低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是临床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较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5.0%,并发症发生率为27.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0.0%,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失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而言,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更为有效且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便捷,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失血量少,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时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及时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固定脊柱对恢复脊髓功能的疗效。方法对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的11例患者,及时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诊椎管减压、植骨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化疗方案3HRSZ/9HRZ。结果 8例恢复至FrankelD级及以上。末次随访时结核中毒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血沉正常,局部无疼痛。结论胸椎结核并发截瘫加重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P冲击治疗,同时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恢复脊髓功能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唐强  齐保闯  徐显春  孙亢 《西部医学》2014,26(11):1531-1533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2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单边外支架固定结合VSD治疗,清创后骨折用单边外支架固定;创面或创腔用VSD覆盖,持续负压吸引;5~9天后拆除VSD行二期缝合、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并对软组织愈合情况、骨折时间及有无并发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6~37个月,26例创面二期术后均完全愈合;24例骨折一期愈合;2例骨折延迟愈合;无骨折不愈合;骨愈合时间4.5~9个月,平均6个月;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既达到了对骨折断端的牢固固定,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软组织的损害.安全有效的封闭创面、缩短创面修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75岁)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施行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术的初步探讨。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年龄75岁,并有骨质疏松症、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者,共23例。均施行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骨水泥型),采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切口。结果:共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75~89岁,平均年龄82.5岁,均随访8月以上。15例于术后2周拄双拐步行;8例于术后3周拄双拐步行。未发现假体松动、断裂现象。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采用DHS或髓内钉等手术方式。笔者发现,对于患者年龄较大且严重骨质疏松合并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人工股骨头置换,能达到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减少、减少痛苦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由肿瘤引起的肠梗阻53例,发生在结肠的47例,其中盲肠癌11例,升结肠癌5例,肝曲结肠癌10例,横结肠癌5例,脾曲结肠癌2例,降结肠癌4例,乙状结肠癌10例;发生在小肠的6例,病理诊断嗜酸性肉芽肿、平滑肌瘤、脂肪血管瘤、乳头状腺瘤、网织细胞肉瘤、恶性肿瘤各1例。本组53例治疗采取6种术式,病变一期切除的35例,其中行一期吻合术的2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7例;死亡14例(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