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6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切口处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采用负压吸引治疗有效的缩短了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较传统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方法:随机选择来自西宁周边地区(低于海拔2 260m)青壮年男性筑养路工人94名,分为服药组(A组、B组和C组)和安慰剂对照组(D组)。服药组分别服用复方1号、复方2号及复方3号中药复方制剂。受试者乘车于(2~3)天急进海拔4 600m以上施工现场,各组启程时开始服药。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3片(粒),连续服药3周。在到达海拔4 600m以上施工现场后,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进行急性高原反应评分调查。结果:组间比较后发现:急进后第1天和第15天,D组分值均高于其他3组,但无统计学差别;第3天时,仅有A组分值高于D组,差别无显著性;第7天仍是D组高于其他3组,其中A、B两组与D组差别存在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后发现:A组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第3天和第15天差别非常有显著性(P<0.05);B组第1天和第15天、第3天和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C组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D组仅第1天和第15天差别非常有显著性,第1天和第3天、第7天、第15天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组不同时间的急性高原反应分度中,无重度反应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仅有少数人出现轻度腹泻症状。结论:3种抗缺氧复方药物对降低急性高原反应均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复方2号优于复方1号和复方3号。  相似文献   
13.
高原筑养路职工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筑养路职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667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养路职工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不同海拔地区、年龄、性别及工种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筑养路工心电图异常指标发生率,前十位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顺序为:电轴右偏(18.7%)、窦性心律不齐(15.4%)、窦性心动过缓(10.2%)、电轴左偏(6.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ST-T异常(3.9%)、窦性心动过速(3.1%)、左室高电压(2.5%)、右室肥厚(2.4%)、左前分支阻滞(2.4%);(20~<30)岁、(30~<40)岁、(40~<50)岁三组ST-T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窦性心律不齐及电轴右偏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电轴左偏及右室肥厚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肺型P波及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工人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左前分支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指标发生率均高于司机组和干部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对高原筑养路职工心肌电生理产生影响,且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辨证治疗乳腺增生3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彩君  田海娟  徐小云 《陕西中医》2006,27(11):1407-1407
临床资料 300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18岁,多数年龄段为28-45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半年。300例病人均经临床检查,乳腺红外线检查,B超检查,化验,排除急、慢性乳腺炎,乳腺可疑恶性肿块,乳腺大量积脓、积液等确诊为乳腺增生者。根据病变程度临床分为:轻度,即乳痛症。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触及肿块,经后消失;中度:又称乳腺小叶增生症,表现为:乳房疼痛,经前加重,经前乳房肿块增大,经后变小或肿块直径在2cm以下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微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进贤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5例,其中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微切开胆总管取石治疗30例(腔镜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25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总时间、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与传统开腹组相比,腔镜组在术中的出血量(51.51±2.83ml vs 84.36±2.37ml,P=0.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57±0.41d vs 2.34±0.22d,P=0.000)、留置引流管时间(5.54±2.63d vs 7.38±3.91d,P=0.000)、住院总时间(9.41±3.72d vs 12.52±4.01,P=0.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 vs 12%,P=0.002)等方面均占优势(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微切开胆总管取石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短期恢复快的优势,临床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56例,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和囊切除组(B组)54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C组)5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2.96%,31.41%(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结论: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局麻药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化合物E-2-(3',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环己酮(IV8)对人类宫颈癌(HeLa)、肝癌(HepG2)、前列腺癌(Dul45)和胃癌(SGC7901)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评价IV8对上述4株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lV8对HepG2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以及采用AO/EB双荧光染色法评价IV8对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IV8抑制HeLa,HepG2,Dul45和SGC7901细胞的IC。值分别为2.10,11.32,36.50和89.53gmol/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IV8处理的细胞出现明显增殖抑制和形态学改变;AO/EB双荧光染色IV8组可见凋亡细胞。结论:药理实验结果表明IV8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11年9月50例结直肠癌急诊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均行Ⅰ期切除吻合,采用全层间断缝合,所有病人康复出院,无一例出院吻合口漏,无死亡病例.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时,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妥善处理,术后加强管理,行Ⅰ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4岁,因腹痛、便血10余天入院.患者20 d前顺产一女,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呈持续性,伴黑便、血便,出血量约50 ml/d.后至外院行肠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诊断为“低分化腺癌”.2017年1月20日急诊拟“直肠腺癌、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患者无肝炎、结核等其他病史,生育史:足月产3次,早产2次,流产0次,现存子女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