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35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219篇 |
药学 | 53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在屈光度数、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方面的差异,并研究眼轴与眼底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其在屈光参差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5/11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屈光参差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的屈光度数、眼压、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对比患者双眼在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眼轴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脉络膜3.14mm2血流密度、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视乳头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27例中,高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均大于低度眼(t=-3.559、3.083,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间在OCTA黄斑1mm及3mm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上均无差异(P>0.05)。选取患者中高度眼较低度眼相比,视盘内血流密度大(t=2.36,P=0.022)和上鼻方(SN)血流密度小(t=-2.154,P=0.036)。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相关(r=-0.897、0.458、0.446、-0.328、0.301、-0.397,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患者高度眼较低度眼黄斑区3mm×3mm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差异,视盘内及上鼻方血流密度存在差异,余视乳头分区无差异。眼轴与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近年来,干细胞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受到高度关注,胚胎干细胞(ES)、成体干细胞能够被定向诱导分化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由此可获得转分化的大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源,通过体内干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有望应用于各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本文就各种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途径及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目的:构建过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腺病毒,利用腺病毒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在体外持续高效表达CNTF,为视网膜病变的体外研究提供新途径。
方法:构建空载GFP-腺病毒及CNTF-腺病毒,取第3代BMSCs用于转染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未转染腺病毒组)、阴性对照组(GFP-腺病毒转染组)和实验组(CNTF-腺病毒转染组)。ELISA测转染后1、2、3d各组上清液的CNTF蛋白分泌量。
结果:成功构建空载GFP-腺病毒及CNTF-腺病毒, 实验组的CNTF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腺病毒载体可使BMSCs在体外持续高效表达CNTF。 相似文献
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经转染BMSC细胞)、阴性对照组(采用不含BDNF基因的空载质粒转染的BMSC细胞)和实验组(采用含BDNF基因的质粒转染的BMSC细胞)。 Realtime PCR 测定基因修饰的 BMSC 细胞 BDNF mRNA表达,ELISA测定基因修饰的BMSC细胞BDNF的分泌表达。
结果:实验组第3、4、5、6、7和8代 BMSC 细胞 BDNF 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3:F=491.788,P<0.05;P4:F=380.112,P<0.05;P5:F=1854.929,P<0.05;P6:F=224.540,P<0.05;P7:F=619.155,P<0.05;P8:F=10.092,P<0.05)。实验组BMSC细胞随着细胞传代,BDNF mRNA表达逐渐下降,不同代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603,P<0.05)。实验组3、4、5、6、7和8代BMSC细胞BDNF的分泌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F=520.609,P<0.05;P4:F=734.520,P<0.05;P5:F=152.847,P<0.05;P6:F=80.372,P<0.05;P7:F=96.083, P<0.05;P8:F=38.532,P<0.05)。实验组BMSC细胞随着细胞传代,BDNF的分泌表达逐渐下降,不同代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230.084,P<0.05)。
结论:通过基因工程可增强BMSC细胞表达BDN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