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146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肌肉含量的关系,探讨铁蓄积对中老年人肌肉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临床数据。测量受试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肌肉含量,检测血清铁代谢指标、骨转换及相关生化指标。按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水平分组,t检验比较男性、女性血清Fer正常组和Fer升高组的肌肉含量、骨转换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了解肌肉含量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肌肉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男性、女性血清Fer升高组肌肉含量均明显低于Fer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1.98±8.42)%vs.(78.48±7.74)%;女性:(62.63±5.20)%vs.(66.63±7.92),均P0.05]。与男性肌肉含量相关的变量是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Fe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2、-0.56、-0.40、-0.49(P0.05);与女性肌肉含量相关的变量是体质量、BMI、血清Fer、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TG、腰椎BMD,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7、-0.63、-0.34、0.28、-0.29、-0.2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论男性、女性,BMI和血清Fer是影响肌肉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分别可以决定34.2%(男性)和41.1%(女性)的肌肉含量变化。结论中老年人群中,血清Fer与肌肉含量存在相关性,血清Fer升高、铁蓄积可能是中老年人肌量下降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12.
目的探讨膝后侧倒"L"形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后侧倒"L"形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36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8~61岁,平均45.6岁。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8年。全部病例均获得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6~18分,平均17.4分。骨折愈合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77~98分,平均89.4分。术后3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35°。结论采用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13.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方法2009年06月~2014年10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3例,均为创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通过改进手术方式,达到牢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使膝关节早期恢复功能。结果4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因3例内侧副韧带断裂,不能行早期功能锻炼,其余40例患者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术后2周19例膝关节屈曲超过105°,12例膝关节屈曲超过100°,7例超过90°,1例因骨折严重伴坍陷,达到70°,1例为老年患者因疼痛不配合活动达到60°,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5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7.7%,在锻炼活动过程未出现伤口裂开、明显渗血,X线复查未出现内固定改变及骨折移位。结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牢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关节粘连机率。 相似文献
314.
背景:188Re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发生 Re核索脱落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188Re-碘化油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内照射治疗肿瘤的药物.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在荷S180肉瘤小鼠体内分布及代谢.方法:将188Re-碘化油通过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包裹,将其注射于荷S180肉瘤小鼠体内,通过 SPECT法观察188Re-碘化油-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在荷瘤鼠中的显像.结果与结论:采用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188Re-碘化油标记率达(94.9±0.2)%;肝、肾是188Re-碘化油-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的主要分布器官;骨、肌肉、小肠等脏器摄取较少,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脑内未测得放射性,各比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在注射显像剂后6~10 h达到峰值.说明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188Re的包裹效果良好;188Re-碘化油-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在正常骨、肌肉、小肠基本无摄取,但48 h浓聚于肉瘤组织内,肿瘤与脾、胃、肠、股骨、肌肉、脂肪组织放射性比值高. 相似文献
315.
316.
317.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值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931名成年健康男女进行腰椎(L_(1-4))骨密度测量,并将所得结果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男性腰椎(L_(1-4))BMD值在20~29岁达到峰值,女性在30~39岁达到峰值,女性较男性晚10年;②男性BMD值在30岁以后逐渐降低,但无明显加速丢失期;女性BMD在40岁以后开始丢失,且存在迅速丢失现象;苏州地区健康成年人腰椎BMD峰值:男性为(1.084±0.135)g/cm~2,女性为(1.096±0.119)g/cm~2,男性腰椎BMD峰值略低于女性。结论初步明确苏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峰值,发现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18.
铁过载检测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经后女性体内铁含量较绝经前升高,铁过载与骨质疏松有明显关系。了解体内铁过载状况在骨质疏松防治中具有积极价值。检测体内铁水平的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亦不一。本文对目前临床及实验室采用的铁过载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与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防治中检测铁过载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19.
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67例(68侧)股骨远端复杂骨折。AO分类:A3型30侧,c2型23侧,c3型15侧。髁动力加压钢板16例,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16例17侧,股骨髁解剖型支撑钢板33例,其他螺钉克氏针2例。术后2dCPM辅助功能锻炼。结果随访至骨折愈合,68侧骨折中,1例感染及1例骨折不愈合。按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优24侧,良33侧,可9侧,差2侧。结论应根据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法,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早期的康复训练,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2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82例, 女369例;年龄65~100岁[80(73, 86)岁]。患者均行关节置换、空心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情况, 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494例)和死亡组(57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等。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 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所有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明确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P均<0.01), 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折类型、ASA分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