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79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对免疫学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对免疫学影响进行观察对比.方法:将1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伏天灸组和三伏针刺组,天灸组以甘遂、白芥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各等份,上加0.1g麝香制成的1cm×1cm大小药膏分别于初伏、中伏和末伏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3次为1疗程.针刺组在初伏开始对以上穴位进行针刺,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一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的IgE、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比.结果:三伏天灸组与三伏针剌组治疗后的血清IgE、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天灸组较针刺组在降低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比较,在对免疫学方面的影响更具优势,提示天灸疗法主要通过时间、经穴及药物三重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WK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组,每组8只。Wistar雄性大鼠8只设为对照组。电针组于“百会”“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每次20 min,1周5次,连续治疗3周。假针组取穴同电针组,毫针不刺破皮肤,毫针与电针仪导线相连,但无电流通过。最后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评价行为学改变;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粪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分析代谢物及组成的变化,探究抑郁症核心生物标记物的代谢途径差异,以评价电针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旷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减少(P<0.001),中央运动距离减少(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延长(P<0.001);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摄食时间增加(P<0.001)。与假针组相比,电针组在旷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增加(P<0.001),中央运动距离增加(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减少(P<0.001);新奇抑制摄食潜在摄食时间减少(P<0.001)。通过模式识别分析发现,WKY大鼠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差异,电针后的代谢产物也出现明显差异。对显著性差异代谢产物分析发现,甜菜苷在模型组中升高,在电针组中降低;环己基氨基磺酸酯、10-氢过氧-H4-神经前列腺素、15(S)-羟基二十碳三烯酸、地奥司明在模型组中降低,在电针组中升高。KEGG通路结果发现显著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素降解与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 电针能改变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素降解与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4.
本文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及其相关伴随症状、针药结合的作用优势、针灸治疗的选穴方法等层面,概述分析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作用特点及研究进展,并总结认为针灸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且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针灸独具特色。本文对近年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文献进行归纳,分别从阴阳、脏腑、经络、气机开合等方面进行辨证、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均取得一定疗效,但总体在实验设计、方法学上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66.
78例海洛因戒断症状的脑电图分析刚春生杨惠莉徐世芬唐亮虎本文收集1994~1996年78例自愿戒毒者出现戒断反应时的脑电图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8例中,男性62例,女性16例,男比女为39∶1;年龄16~40岁,平均28岁。文化程度:小学...  相似文献   
67.
该文回顾了近年来针刺对脑突触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从突触结构、突触效能、突触素和突触相关蛋白方面阐述了针刺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作用,从突触可塑性方面总结了针剌对脑病的作用机制,旨在促进针刺防治脑病方面作用机制的不断发现,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对肛管、直肠下段癌,我院自1984年起虽仍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达到根治癌肿目的,但避免作腹部人工肛门,而在原肛门处将近段结肠拉出,应用带蒂臀大肌围绕结肠一圈,做成有括约肌功能的肛管。此法手术20例,术后6个月以上排便功能基本与正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靳三针组采用靳三针治疗,西医康复组采用西医康复手法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整体功能水平,1疗程(28天)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ND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NDS、ADL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NDS疗效总有效率靳三针组为94.0%,西医康复组为8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组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靳三针疗法能够更有效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过程中,动留针和静留针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例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头针动留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静留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1.8%,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确切,但不同留针方法与本病的治疗效果并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