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4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揭示腹膜透析(PD)患者透析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随PD时间延长的改变轨迹,探究其与PD相关腹膜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对笔者前期研究获取的10例PD患者(短期PD组6例,长期PD组4例)透析流出液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细胞分类,提取出T淋巴细胞的数据进行2组间的差异分析、通路富集分析;同时收集23例患者PD治疗前及开始后随访的血常规数据,比较PD开始前后免疫细胞组成的差异。结果 PD患者透析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在免疫细胞总数中的占比随PD时间延长增加(P < 0.05)。差异分析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其他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在长期PD组的腹腔T淋巴细胞中富集。与开始透析前全血细胞计数结果比较,短期及长期PD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但在比例上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 长期PD治疗导致的腹膜纤维化与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PD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可能是腹腔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93.
94.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是一类起源于牙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能力,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应用。
目的:观察成骨诱导液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原代牙周膜组织中分离得到牙周膜干细胞,以1×104/cm2浓度铺板后开始诱导。利用1,10,100 nmol/L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为成骨诱导剂,以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细胞成骨情况进行鉴定,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诱导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茜素红矿化结节形成,提高成骨相关基因骨粘连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结节实验结果,地塞米松的成骨诱导具有浓度梯度效应,其中100 nmol/L 地塞米松具有最佳成骨诱导能力。细胞凋亡结果提示,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分化具有一定促凋亡作用,可诱导牙周膜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目的:观察成骨诱导液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原代牙周膜组织中分离得到牙周膜干细胞,以1×104/cm2浓度铺板后开始诱导。利用1,10,100 nmol/L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为成骨诱导剂,以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细胞成骨情况进行鉴定,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诱导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茜素红矿化结节形成,提高成骨相关基因骨粘连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结节实验结果,地塞米松的成骨诱导具有浓度梯度效应,其中100 nmol/L 地塞米松具有最佳成骨诱导能力。细胞凋亡结果提示,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分化具有一定促凋亡作用,可诱导牙周膜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姜黄素衍生物C15对人白血病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OR)的逆转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P-糖蛋白(P-gp)外排泵功能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P-gp-GloTM Assay System试剂盒检测P-gp ATP水解酶(ATPase)活性。结果: C15对K562/A02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大于50 μmol·L-1。对K562/A0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的浓度为2.5,5.0,10.0 μmol·L-1的C15逆转对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ADR)耐药的倍数分别为2.60,5.39,11.39,对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耐药的倍数分别为4.50,18.07,124.35,但是对非P-gp底物的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 CIS)和敏感细胞K562基本无逆转效果。2.5,5.0,10.0 μmol·L-1 C15可以增加耐药细胞K562/A02胞内罗丹明123(Rh-123)的蓄积量分别为1.93,2.30,2.47倍。C15增加阿霉素(adriamycin, ADR)在K562/A02细胞中的蓄积水平,降低P-gp介导的Rh-123外排速率。2.5,10.0 μmol·L-1 C15与300 nmol·L-1VCR联合作用后,可使K562/A02细胞的G2/M期比例从9.36%增加到67.57%和69.38%。C15对P-gp蛋白和ATPase的活性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C15可能是P-gp的非衣物型抑制剂,且具有逆转K562/A02细胞MDR的作用,该作用与其抑制细胞P-gp的外排泵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嵌合抗CD_(20)基因工程抗体Fab′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MTT法以及3H掺入法测定嵌合抗CD_(20) Fab′对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定结果显示嵌合抗CD_(20) Fab′对Raji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其IC50为24μg/ml;嵌合抗CD_(20) Fab′对3H-TdR掺入Raji细胞无抑制作用,表明抗CD_(20) Fab′不影响Raji细胞DNA的合成;但嵌合抗CD_(20) Fab′抑制3H-UdR掺入Raji细胞,表明嵌合抗CD_(20) Fab′对Raji细胞R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成剂量相关性。结论:嵌合抗CD_(20) Fab′抑制Raji细胞生长,嵌合抗CD_(20) Fab′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激活Rac1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内Rac1信号激活是否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增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和导致紧密连接酪氨酸磷酸化中起作用。 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体外研究,检测跨内皮细胞电阻抗观察不同浓度VEGF(5和50 μg/L)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内皮细胞转染野生型Rac1和显性负性Rac1质粒后,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上述效应是否源自Rac1信号的激活,并观察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改变。 结果 高浓度的VEGF(50 μg/L)刺激可引起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著增高(P < 0.05),并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中GTP结合的Rac1和膜结合的Rac1显著增加(P < 0.01),同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也增加(P < 0.05)。用Rac1显性负性突变体转染肾小球内皮细胞能显著减弱VEGF对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和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P < 0.05)。 结论 高浓度的VEGF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其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相关,这一作用需要Rac1信号途径的激活。糖尿病中增高的VEGF可能通过Rac1激活-occludin磷酸化导致肾小球内皮通透性增高,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
例1男,28岁,因"右侧腹痛、腰部皮疹1天"来我校医院就诊。体检:右季肋至腰部出现粟粒大小簇集性水疱及丘疱疹,呈斜形带状分布,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基底红晕,簇集水疱之间有正常皮肤,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片,400mg/次,4次/d;维生素B120mg,3次/d;维生素B620mg,3次/d;双黄连口服液10ml,3次/d。服药第4天,患者出现尿色深黄,眼白发黄,来院复诊。患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可变钠碳酸氢盐透析与标准钠碳酸氢盐透析比较,其对血液透析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观察31例慢性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病人,采用标准钠透析(SSD)和可变钠透析(VSD)后血清钠,血清钠活性的变化以及单次透析前后和3个月血压的改变,并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SSD3个月后透前血压有显著升高,原血压正常尤为明显,而VSD血压无显著变化。单次透析时,SSD使血清钠活性升高,在VSD时则无显著影响。血清钠均无显著性变化。主要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VSD比SSD更有利于防治透析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特别是对原血压正常者,其原因可能与体液分布和交换钠的不同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逆行性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因腮腺良性肿瘤接受腮腺切除术的183例患者按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133例为Ⅰ组,其余解剖法50例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切除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Ⅰ组手术时长短于Ⅱ组[(94.1±4.77)min比(133.6±2.21)min,t=76.193,P=0.000]、Ⅰ组术中出血量少于Ⅱ组[(52.3±1.19)mL比(97.2±3.88)mL,t=80.418,P=0.000]、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3例,Ⅱ组11例(χ2=4.767,P=0.029)、术后永久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例,Ⅱ组3例(χ2=2.548,P=0.110)、术后涎瘘Ⅰ组9例,Ⅱ组9例(χ2=3.981,P=0.046)、术后Frey综合征Ⅰ组14例,Ⅱ组10例(χ2=2.862,P=0.091).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病例.结论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可有效地缩短腮腺切除术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