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23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山姜属(Alpinia)为姜科中药的主要药用植物来源,该属包含高良姜、益智、草豆蔻等多种传统中药。目前,研究者从山姜属的药用植物中发现数量众多且结构新颖的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该类型化合物是山姜属植物的代表性成分类型之一,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降血糖、抗病毒等。本文对山姜属中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总结,以化合物类型对结构进行分类,归纳讨论了无环直链二苯基庚烷、环氧二苯基庚烷、二苯基庚烷二聚体、二苯基庚烷-单萜聚合体和二苯基庚烷-黄酮聚合体的结构特征和他们的主要药理作用,以期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2.
赵浩余  冯芮  周勤梅  彭成  刘昭华  朱欢  熊亮 《中草药》2022,53(4):973-977
目的 研究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进一步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和计算电子圆二色光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相似文献   
483.
目的 基于姜黄与莪术的物质基础,考察两者不同成分群对血小板聚集影响和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探讨两者传统活血功效差异。方法 通过聚酰胺色谱初步分离姜黄和莪术醇提物,并用TLC检测和UPLC-Q/TOF-MS技术确定姜黄和莪术的不同成分群;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舒张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试验,比较姜黄莪术不同成分群活性差异。结果 姜黄和莪术中姜黄素类成分群活性无明显差异,但萜类成分群差异显著。莪术-萜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P<0.01),而姜黄-萜类无明显作用(P>0.05);姜黄和莪术萜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舒张KCl预收的血管环,但姜黄-萜类的舒张作用(EC50=31.2 μg/mL)强于莪术-萜类(EC50=90.8 μg/mL)。结论 姜黄与莪术中萜类成分群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为两者主要活性成分群,且姜黄和莪术活血功效差异与其萜类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4.
麝香为名贵中药及香料,应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古籍和相关文献,结合人工繁育养麝及活麝取香的实践,对麝香的名称、基原、产区、质量评价及应用等进行综述。结果发现,本草专著记录麝有水麝、肉麝、土麝、北麝4个品种,麝香常见别名至少有18种(不包含少数民族语言的别名)。古人将香囊和产香作为鉴别麝的关键特征,对食性的认知由食蛇、蚁逐渐变为取食芳草植物。历代所记载麝香出产范围常有变迁,自唐起川、陕两地较为恒定,现仍为道地产区。古代麝香分为遗香、脐香、心结香3等,以香结实者、有毛裹中者为佳,而皮毛及荔枝核粉末常用于掺伪,现代商品麝香掺伪物更是多达20余种。麝香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香料用始载于汉,到唐宋时期最盛。综合历代本草专著记载,麝香具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有微研、细研、重研3种制法,既可外用也可内服,用于实证和闭证,脱证忌用、虚证慎用、孕妇禁用;麝香作香料更是制法各异,用途广泛。此外,古人频有“麝吃蛇”等习性记录,还有待深入研究。考证结果可为麝香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5.
目的 探究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总生物碱(YITA)对产后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法建立豚鼠流产模型,灌胃0.17 g·kg-1 YITA,记录产后豚鼠出血量和测定血清E2、P含量,计算测定子宫系数并和检测子宫组织中NO、ET-1、Ca2+钙含量;采用豚鼠制备离体子宫模型与在体子宫模型,前者给予YITA0.05、0.1、0.2 mg·m L-1,后者肌内注射YITA 10、20、40 mg·kg-1,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子宫平滑肌(Uterine smooth muscle,USM)收缩活动力、频率和张力的变化。结果YITA灌胃可显著降低子宫系数(P<0.001)、子宫组织中NO含量和血清P含量(P<0.01),显著提高ET/NO比值(P<0.001);有增加子宫组织的Ca2+含量的趋势(P=0.0501<0.1)。离体USM实验中,50、100 mg·L-1的YITA能够显著提高豚鼠USM收缩活动力(P&...  相似文献   
486.
目的:围绕有毒中药钩吻生物碱抗肿瘤药效骨架,引入经典抗肿瘤药效基团,设计并合成新型钩吻生物碱衍生物,评价其对结直肠癌细胞株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药效结构拼合的方法,以钩吻生物碱共同药效骨架C3-氧化吲哚螺环结构为出发点,引入抗肿瘤药效基团异噁唑片段,设计目标化合物;以含氧化吲哚骨架的MBH碳酸酯和3-甲基-4-硝基-5-烯基异噁唑为原料,通过高度区域选择性1,6-环加成反应,制得新型钩吻生物碱衍生物——含有异噁唑基团的3-螺环戊烯-2-氧化吲哚;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测定新型钩吻生物碱衍生物对多种人结直肠癌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用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采用皮下注射法构建小鼠肿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钩吻生物碱衍生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得到产率为84%的目标钩吻生物碱衍生物(3),新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为甲基-5′-氯-4-(4-异丙基苯基)-5-(3-甲基-4-硝基异噁唑-5-基)-2′-氧代-螺[环戊烷-1,3′-吲哚]-2-烯-2-羧酸酯;该新型钩吻生物碱...  相似文献   
487.
目的 研究茺蔚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NMR和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茺蔚子正丁醇提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4个萜类化合物,含1个新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5R,6S,8R)-5,6-二羟基-二氢猕猴桃内酯(1)、蜜柑苷A(2)、淫羊藿次苷C3(3)、益母草宁素K(4)。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化合物3是首次在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是首次从茺蔚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释放,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8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建立的脾虚动物模型。将其分为四类:泻下法、饥饱失常法、偏食苦味法、偏食酸 味法、过食肥甘法、劳倦法、利血平法及复合法建立的脾气虚动物模型;应用泻下法和伤湿法建立的脾阳虚动物模型;过酸法、醇酒法、破血法建立的脾气虚脾不统血动物模型;甲状腺素加番泻叶法建立的脾阴虚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