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6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目的研究C-4位取代的一氧化氮(NO)供体型苯并吡喃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降压活性,寻找新型抗高血压药。方法以3、4位反式苯并吡喃为基本骨架,在C-4位通过丁二酸连接硝酸酯和呋咱氮氧化物,合成一系列衍生物;测定目标物对KCl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条收缩的抑制作用;采用Griess法测定体外NO释放量。选择活性化合物测定其经口给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尾动脉收缩压(SAP)和舒张压(DAP)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Ⅲ1~Ⅲ10),结构经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大部分目标物对大鼠胸主动脉条收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Ⅲ9的抑制率及降压持续时间均与阳性对照药吡那地尔(PIN)相当,对SHR尾动脉SAP和DAP的抑制幅度分别为22.1%和23.8%,体外NO释放量为0.9 mg.L-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型苯骈吡喃类化合物Ⅱ-7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及体外NO释放活性.方法:NO供体型苯骈吡喃类化合物Ⅱ-7分别一次性及重复多次(连续7 d)对SHR灌胃给药,测定其尾动脉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及心率(HR);采用Griess法测定Ⅱ-7体外NO释放量.结果:Ⅱ-7在6.0 mg/kg的剂量下一次性及连续7 d经口给药,均可非常显著地降低SHR的SAP和DAP(P<0.01),一次性给药在降压的同时显著增加SHR的HR值(P<0.05).体外NO释放试验结果显示,Ⅱ-7在体外能缓慢且稳定地释放NO,2.5~5.0 h内维持在较恒定的水平(0.265~0.284μg/mL).结论:NO供体型苯骈吡喃类化合物Ⅱ-7单次及重复灌胃7 d均能明显降低SHR的血压,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其在体外能缓慢稳定地释放NO.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供体型3-丁基苯酞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型3-丁基苯酞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寻找新型抗脑缺血药物.方法:使用不同的连接基团将3-丁基苯酞的开环衍生物2-(1-乙酰氧戊基)苯甲酸与一氧化氮供体连接,合成了目标化合物6a-6c、10a-10c和12a-12c,同时测定它们在体外释放NO的量.结果: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它们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活性且有不同程度的NO释放,其中化合物10b活性最强,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和3-丁基苯酞(P<0.01),其NO最大释放量为0.05 μmol/L,而活性最弱的化合物6c仅为0.01 μmol/L.结论:NO供体型3-丁基苯酞衍生物具有较强抗血小板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又称图象识别,是借助于计算机探讨隐含于事物内部复杂规律的一种综合技术,其主要宗旨是研究图象或各种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客观分类与描述问题。1980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第5届国际模式识别学术会上,国际模式识别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组异构体(R,R)-XY-1到(R,R)-XY-12以及(S,S)-XY-1到(S,S)-XY-12对兔眼血流的影响。方法:用彩色微球技术测量兔眼在高眼压下(40mmHg)各组织的血流情况。结果:12个(R,R)-XY化合物以10g/L,50μL的剂量滴入兔眼,其中4个化合物可提高脉络膜血流。所有(S,S)-XY系列的化合物对兔眼血流没有影响。结论:(R,R)-XY系列中一些化合物可以增加兔眼血流,这些可能对眼部血流降低相关疾病的防治有作用。在24个化合物中,(R,R)-XY-1和(R,R)-XY-9最有药效。  相似文献   
16.
化合物1(2乙胺基乙酰胺基3,4二甲氧基)苄基异喹啉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毒性远低于利多卡因,以其为先导物,将胺乙酰胺基作为4′位取代基,设计合成了8个1(4胺乙酰胺基)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Ⅶ1~Ⅶ8),均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以具心血管活性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为先导物,结合某些钾通道阻滞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28个3,4-二氢(I1~4)和1,2,3,4-四氢苄基/萘甲基异喹啉化合物(II1~18)及有关季铵衍生物(I5,6和II19~22)。药理试验表明:除化合物I4有一定升压作用外,大多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压和减慢心率活性,其中化合物II1的降压活性最强。分析定量构效关系发现:化合物母核氮原子电荷愈大(即其绝对值愈小),降压作用愈强;反之,减慢心率作用愈强。异喹啉母核氮原子电荷可能为影响作用于血管或心脏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吲哚嗪类化合物Butoprizine为先导物,结合β-受体阻断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9个吲哚嗪类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化学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抗氯仿诱发小鼠室颤结果表明,化合物(2),(6)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相似文献   
19.
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敏  华维一  彭司勋 《药学学报》1995,30(2):112-118
某些异喹啉化合物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如喘速宁的纯光学异构体R-(+)体有较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文重点对四氢异喹啉母核(I1~I4)的2位进行取代基修饰,共合成了14个化合物。体外药理筛选结果初步表明,大部分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II3,II5,II7,II8和II10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对-羟基本丙烯酸(Ⅰ)对小鼠有很好的抗生育作用。鉴于芳基取代的苯乙烯美化合物亦有不同程度的抗生育活性,我们在对-羟基苯丙烯酸的α位,用芳基取代,合成了24个衍生物。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Ⅱ_(1,3,7,23)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P<0.05~0.001),其中以化合物Ⅱ_1为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