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9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267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588篇
内科学   374篇
皮肤病学   85篇
神经病学   118篇
特种医学   1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85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555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99篇
  7篇
中国医学   690篇
肿瘤学   124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理想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40例(A组),对HBV DNA≥1.0×107拷贝/ml或纤维化分期≥S3者(A1组,20例),初始联合ADV治疗;余者(A2组,20例)Peg-IFNα-2a初始单药治疗。24周复评HBV DNA、HBeAg、HBsAg定量,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HBeAg〉100 S/CO,HBsAg下降〈1 lg I U/ml,后续均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余者Peg-IFNα-2a单药治疗。并遵循配对原则选择同期Peg-IFNα-2a(B组)、ADV(C组)单药治疗组各40例对照。于24周、48周、72周评估用药疗效、安全性、耐药和复发等。结果治疗24周,A1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抑制率、阴转率均优于A2组[(3.27±0.65)lg拷贝/mlvs(1.46±0.32)lg拷贝/ml,85%vs55%,75%vs40%,P〈0.05];整体A、B组在HBV DNA下降值[(2.86±0.45)lg拷贝/mlvs(1.18±0.24)lg拷贝/ml]、抑制率(70%vs48%)、阴转率(58%vs30%),ALT复常率(80%vs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阴转率、转换率明显高于B组(68%vs45%,63%vs30%,P〈0.05)和C组(68%vs33%,63%vs15%,P〈0.01)。72周时,各组间差异趋势与治疗结束时一致,A组总体HBeAg阴转率、转换率略有上升,并新增2例HBsAg阴转患者。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血清、病毒学应答优于单药治疗,尤其结合基线特征以及HBV DNA、HBeAg、HBsAg变化,根据应答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其不失为CHB抗病毒优化治疗理想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92.
从彦 《大家健康》2011,(9):48-48
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脂肪肝的危害性。在门诊,许多脂肪肝病人常常会问同一个问题:“脂肪肝会变成肝硬化、肝癌吗?”对于这个问题。医生的回答通常是“部分病人会。”那么,究竟哪些脂肪肝病人容易发生肝硬化呢,肝硬化可以预防吗?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接受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高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给予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结果 3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尿量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结论梗阻积水合并感染、术中液体高压灌注和手术时间过长是引起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肾脏替代治疗手段,临床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它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多余的水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可以延长肾衰竭患者的生命,但透析患者仍为高危人群,血液透析也存在许多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分布,为富硒作物种植地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579份耕地土壤样品,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水溶性硒含量。结果: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乌海4个地区地下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巴彦淖尔、包头地区地下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均高于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地下水与黄河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地下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值较高;巴彦淖尔和包头两地黄河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被调查的四个地区中,巴彦淖尔和包头地区地下水灌溉的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最高,可考虑作为富硒作物的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对包头市区酒市场中76种白酒的调查分析,及时了解当地市场白酒中残留物的含量,为健康合理饮酒和卫生监管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包头市区抽取76种日常饮用白酒,用蒸馏酒与配制酒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8—2003)对其残留物甲醇、杂醇油(以异丁醇与异戊醇计)、乙酸乙酯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76种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没有发现超标样品;乙酸乙酯含量范围为0.115~6.691 g/L。结论:本次调查中未发现市场上的白酒有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动物模型的脱毒药效.方法以剂量递增法造成动物对吗啡的依赖性,用纳洛酮催促戒断、自然戒断模型上,以盐酸苯氨咪唑啉作为阳性对照,评价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动物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模型,双金解毒胶囊1.6 g和3.2 g/kg,均可显著控制大鼠的戒断症状(P<0.01),对大鼠体质量的恢复,0.8 g、1.6 g和3.2 g/kg组均较盐水对照组为快(P<0.01).在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模型,双金解毒胶囊1.6 g和3.2 g/kg组自然戒断症状显著较盐水对照组为轻(P<0.01),体质量恢复亦较快(P<0.01).双金解毒胶囊0.4 g、0.8 g和1.6 g/kg均可显著改善吗啡依赖猴的戒断症状(P<0.05与0.01).结论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大鼠和猴有脱毒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广西城市高中(包括职高)学生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状况和影响因素、了解其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宁、柳州、桂林、贺州、钦州、河池等6个城市的42所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11120人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性行为发生率为5.9%,其中男生的发生率为8.3%,女生为3.6%。男性、职高、不与父母同住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未开展校内青春期教育、观看色情书籍和音像制品、有异性朋友、和异性拥抱、接吻、抚摸等行为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被迫性行为发生率为1.9%。职高、不与父母同住的学生的被迫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艾滋病知识全对比率为39.6%,男生为39.9%,女生为39.4%,经济状况较差地区、职高及校内未开展艾滋病教育的学生正确率较低。结论:广西高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生活学习环境和家庭状况等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学生中加强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要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99.
据最新研究报告,在≥70岁和≥85岁的住院患者中尿管使用不当者分别占大约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HolroydLeduc JM et el.J PatientS西2005;1:201—207)。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脊髓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 脊髓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痛阈与注药前相比分别变化(-23.32±2.81)%~(-12.11±2.13)%和(-26.33±5.42)%~(-13.2l±2.32)%,与对照组相比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大鼠痛阈较注药前增加(8.96±3.02)%~(70.22±6.16)%和(5.56±2.63)%~(61.21±5.21)%,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均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 脊髓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脊髓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