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白血病筛窦浸润致失明一例葛雪如,梁晋全,张风肖,孙丽君中枢神经系统是白血病髓外浸润好发部位,但白血病侵及筛窦累及视神经而致失明者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男,22岁。主诉头痛及左眼砚物模糊,逐渐加重,致失明7个月,曾在外院疑诊为颅脑肿瘤。1990年6...  相似文献   
42.
阿魏酸钠联合羟氯喹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EORA患者随机分为羟氯喹(HCQ)治疗组(对照组,24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2次/d;HCQ200mg/d),阿魏酸钠(SF)联合HCQ治疗组(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SF300mg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血尿常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等指标,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眼科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ESR、CRP、RF、Ig等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F联合HCQ治疗EORA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3.
结缔组织病患者因为长期大量应用激素,骨梗死并不少见,但多发生于髋关节,发生在膝关节较少见。由于结缔组织病常表现有关节疼或关节炎,发生在膝关节的骨梗死容易被误诊;同样,骨梗死的诊断也可能掩盖结缔组织病的病情活动。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膝关节骨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以及诊疗过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其中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为干燥综合征;均有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史,均有雷诺现象,骨梗死为多发或单发,抗骨质疏松和活血、改善骨代谢有一定的疗效,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应结合其症状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纳入2022年1—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无明显眼部症状的SLE患者37例37眼作为SLE组, 同时纳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扫频源OCT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9 mm×9 mm放射状扫描, 获得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区域、旁中心凹区域(1~3 mm)、中心凹周围区域(3~6 mm)的平均脉络膜厚度。采用OCTA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 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C)血流密度及微血管血流图像, 采用Image J软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Phansalkar法)并计算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面积(FDa)及百分比(FD%)。结果 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68.73±81.67)μm, 较对照组的(230.14±68.14)μm明显增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SH)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内注射对伴有髋关节病变的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伴有髋关节病变的AS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45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SH联合复方倍他米松髋关节内注射,1次/周,共5次(复方倍他米松仅于第1次应用);对照组仅第1周给予复方倍他米松肌肉注射1次,疗程6周.疾病病情活动评估采用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疾病功能状态评估采用Bath AS功能指数(BASFI),髋关节病变评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2(IL-12)水平测定采用ELISA法,对两组治疗前后及差值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BASDAI、BASFI、HHS及TNF-α、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的差值均较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HHS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与IL-12呈正相关(r=0.4221,P<0.001).结论 SH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腔内注射可以快速有效地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更好地控制伴有髋关节病变的AS的病情活动和改善躯体功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控制髋关节的疼痛和改善其功能,为临床应用SH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伴有髋关节病变的A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王磊  郑桂敏  张风肖  贾秀川 《中国医药》2010,5(12):1160-1162
目的 比较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双手磁共振成像(MRI)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寻找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鉴别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选取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30例为类风湿关节炎组,30例于骨关节炎患者为骨关节炎组,同时行双手3.0T MRI以及高频超声检查,观察2组骨髓水肿、滑膜炎、骨侵蚀、肌腱炎、关节积液以及滑膜血流等征象.结果 MRI检查显示:骨髓水肿、滑膜炎以及关节积液征象比较中,类风湿关节炎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33%比7%;93%比40%;70%比33%;P<0.05或P<0.01);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超声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和滑膜炎检出率在类风湿关节炎组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均P<0.01);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测滑膜炎、关节积液、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时,MRI扫描与高频超声具有相似的灵敏性(均P>0.05).结论 3.0T MRI较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大的优势.滑膜炎、关节积液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征象,而高频超声与MRI在2组患者上述两征象的检出率相似,提示高频超声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47.
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疮、骨肥厚、骨炎综合征[1],以中青年多见,60岁后少见,本文将我院诊治的2例老年女性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例1,女,67岁。主因掌趾脓疱伴双侧腹股沟区疼痛4年,左下肢疼痛1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双足掌趾脓疱,同时伴有双侧腹股沟区疼痛,无腰痛、足跟痛等。入院后查体手掌以及足底散在数个脓疱,为粟粒大小,内有淡黄色脓液,脓疱破溃后可自行愈合。脊柱活动正常,双侧骶髂关节无压痛,双侧4字试验阴性。化验检查:HLA-B27阴性,血常规正常,血沉正常,CRP正常,手足脓疱分泌物培养为阴性。骶髂关节CT 示:左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以及破坏(图1)。最后诊断:SAPHO综合征。给予局部以及全身应用激素以及柳氮磺吡啶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48.
多年以前,听一个同学神采飞扬地讲起她的高中英语老师:“我们老师可好了,长得漂亮不说,英语课教得特棒,对学生也特别好。只是一”她停了。下,眼神黯淡下来:“可惜她得了红斑狼疮,才30多岁就早早地走了。”  相似文献   
49.
取3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观察组)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血球计数仪测定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PA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PV、PDW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检测血清PAF及血小板参数有助于RA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0.
骨髓坏死(BoneMarrowNecrosis)是骨髓微循环障碍疾患的少见并发症。本院收治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骨髓坏死。报告如下。患者男,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发热20天,于1996年1月2日住院。20天前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发热,体温天高达40℃,伴畏寒,曾在县医院给予青霉录、庆大雾江赢点及输全血1400ml等治疗,无好转。2天前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偶带血丝。查体:T37.5C,营养较差,中度贫血貌,双手背及肘南处均有片状紫班,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659/L,BPC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