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正>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35%~72%存在椎间盘向上或向下移位,常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需要手术治疗[1~3]。经内镜下椎间孔或椎板间隙入路治疗椎间盘向上移位超过上终板下缘3mm以上的重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grade up-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HUM-LDH)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常因移位的髓核残留导致疗效不佳,建议接受开放手术[4~6]。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2017年6月~2021年7月采用全脊柱内镜下腰椎板环锯打孔髓核摘除术治疗20例重度向上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早期应用腰痹通胶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痹通胶囊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接受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腰痹通胶囊治疗,术后4周、12周定期随访。采用腰痛JOA(29分法)及VAS(视觉疼痛评分)评价不同组别的疗效,并于术后12周评估2组间的椎间植骨融合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4周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12周植骨融合率均达到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早期应用腰痹通胶囊进行干预,可以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尽快减轻患者疼痛麻木程度,提高手术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的优势和特点。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对照组则采用全椎板切除法,通过观察两组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死亡率,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浆中灰度值表达水平评估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状况、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而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浆中灰度值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所需的切口小,脊柱后方软组织破坏少。结论: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可保证成功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并且这一改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出血量少,软组织破坏少,死亡率低等优点,这一改良方法更注重动物伦理。  相似文献   
24.
采用后伸体位复位辅助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26例(37个椎体)。发现椎体前后缘高度术前为40.5%±8.8%,术后79.6%±9.4%;脊柱后凸角术前(26.4±3.4)°,术后为(11.2±2.7)°;VA S评分术前为(8.7±1.6)分,术后第3天为(1.4±0.8)分。平均随访11个月,所有患者的胸背痛消除、无复发,椎体高度恢复、无再次丢失。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补气通络法(补气通络胶囊)干预腰神经根慢性炎症性损害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成补气通络组、布洛芬组、生理盐水组及非手术组各9只,建立大鼠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损害模型,分别在手术造模3、5、7周后,观察各组神经根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腰神经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白细胞介素-1(IL-1)mRNA表达水平。结果:生理盐水组IL-1 mRNA、TNF-αmRNA表达较非手术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补气通络组IL-1 mRNA、TNF-αmRNA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布洛芬组下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气通络胶囊对大鼠腰神经根慢性炎症性损害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并可改善大鼠腰神经根中TNF-αmRNA、IL-1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的优势和特点。方法 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对照组则采用全椎板切除法,通过观察两组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死亡率、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评估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状况、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所需的切口小,脊柱后方软组织破坏少。结论 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可保证成功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并且这一改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出血量少,软组织破坏少,死亡率低等优点,这一改良方法更注重动物伦理。  相似文献   
27.
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系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固定。方法 采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系统固定 2 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评价其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及优点。结果 本系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优于钉板类、Gamma钉、麦氏鹅头钉、Ender钉、多枚斯氏针等。结论 临床结果证明 ,本系统治疗后患者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下床负重时间 ,比传统固定方法大大缩短 ,特别适合股骨粗隆间的力学特点 ,其未来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OLIF联合后路固定14例15节段,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1~82岁。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滑脱症4例。其中L2、3节段1例,L3、4节段4例,L4、5节段8例,双节段(L3~5)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椎间融合率,对比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切口长度(5.39±0.84)cm,平均手术时间(141.07±25.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10.71±65.57)ml。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术椎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略有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初步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严重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但应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116例OVCF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VP组(采用PVP治疗,66例)和PKP组(采用PKP治疗,5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局部Cobb角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压缩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9个月。手术时间PVP组短于PKP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PKP组多于PVP组(P<0.05)。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压缩率、疼痛VAS评分、局部Cobb角:两组术后3 d、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28例(42.4%)骨水泥渗漏,PKP组28例(56.0%)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与PVP比较,PKP在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局部Cobb角、减少骨水泥渗漏上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截骨术治疗有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0例有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截骨术治疗。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改善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法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通过X线片测量Cobb角评估畸形及固定、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4~30个月,平均2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塌陷椎体局部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前改善。结论后路减压截骨术是治疗有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塌陷的有效疗法,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