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虚实辨证作为八纲辨证之一,是八纲辨证最基本、最关键的方法。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原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多次演变,从最早的“外风”致病,到后来的“内风”理论,再到现代新提出的“毒损脑络”等学说,虽立论不同,但均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既往研究可知,中风病虽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动态演变迅速,但核心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实渐虚。该文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案的历史沿革,且立足于中风辨证分型版本众多,临床应用不易的实际情况,从中风病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出发,提出了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思路。此团队还对新思路进行了初步验证,以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该文还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中风证候与部分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以期为精准掌握病机演变规律寻求可靠客观的科学依据。综上,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由实渐虚的演变规律,以虚实为纲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执简驭繁,可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快速干预,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加味通窍活血汤对瘀血阻络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后循环血流量和管壁剪切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中医证型符合瘀血阻络并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的9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中药安慰剂,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加味通窍活血汤,疗程为30 d。观察两组眩晕症状的缓解程度、眩晕症状量表(VSS)和活动平衡信心(ABC)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TCD)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量(M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管壁剪切力(WSS)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ABC量表评分明显升高,VS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眩晕症状分级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程度症状分级和VSS评分明显下降,ABC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程度症状分级和VSS评分明显下降,ABC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m,MFV和WSS明显升高,RI明显下降(P<0.05),而Vs,Vd和PI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双侧椎动脉Vs,Vd,Vm,MFV和WSS明显升高,RI明显下降(P<0.05),PI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双侧椎动脉Vs,Vd,Vm,MFV和WSS明显升高(P<0.05),PI和RI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基底动脉血流参数也发现与双侧椎动脉类似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VBD患者头晕或眩晕临床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味通窍活血汤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45.
46.
血管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椎动脉优势是一种血管现象,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引起基底动脉改变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椎动脉优势可通过多种机制促发血管性眩晕.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建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BAD)小鼠模型,探讨加味通窍活血汤(JTQHX)对BAD模型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注射10 U·mL-1灭活弹性蛋白酶)、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JTQHX低、高剂量组(注射10 U·mL-1弹性蛋白酶)。造模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纯水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片组给予2.6 mg·kg-1·d-1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JTQHX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3.4、17 g·kg-1·d-1的JTQHX颗粒剂,连续药物干预2个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和小鼠钙蛋白酶(Lp A)的变化;伟郝夫范吉森(EVG)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率;Image-Pro Plus软件观察并计算小鼠基底动脉血管的弯曲指数、延长长...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I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VM患者52例,所用患者行MSCT扫描和脑血管成像扫描,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诊断。结果 52例IVM患者中,发现单发病灶47例,多发5例;MSCT联合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MSCT平扫和增强(P0.05);MSCT增强诊断准确率为63.46%,明显高于MSCT平扫(P0.05);52例患者重建图像呈典型的水母头征,其中40例患者不仅显示IVM典型表现,还显示IVM引流静脉的全程及毗邻血管。结论 MSCT联合图像融合技术在IVM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简单、无创伤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