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安理申联合丁苯肽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安理申联合丁苯肽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把人选的患者随机分为安理申与丁苯肽联合治疗组30例,安理申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不使用改善认知的药物。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进行MoCA量表的测评,治疗后2和4个月分别随访患者,再次进行MoCA量表的测评。结果安理申和丁苯肽联合治疗组与安理申治疗组认知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安理申和丁苯肽联合治疗组与安理申治疗组MoCA主要各子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理申和丁苯肽联合治疗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者联合治疗对MoCA评分主要子项目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1例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 结果 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桥中央是脑桥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右侧小脑内下部是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2%,63/91).91例患者中有76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椎动脉内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唯一预测因素,其OR值为2.70,95%CI为1.22~5.98. 结论 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80例VCIND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治疗组服用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3次/d)连续3个月,对照组服用尼莫同(30 mg,3次/d)连续3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Lp-PLA2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 脑心通治疗组和尼莫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Lp-PLA2活性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服药3个月后,脑心通治疗组血浆Lp-PLA2活性显著低于尼莫同对照组(P<0.05).结论 VCIND患者血浆Lp-PLA2活性升高;步长脑心通胶囊能降低VCIND患者血浆Lp-PLA2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亲环素A(Cy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
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2014 年5 月-2016 年5 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脑
梗死患者49 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9 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即刻,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
CyPA、Lp-PLA2、淀粉蛋白A(SA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最
大面积,计算颈动脉斑块的Crouse 积分。结果 入院后即刻,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PA、Lp-PLA2 含量高于
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CIMT、斑块最大面积、Crouse 积分高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神经损伤指标SAA、NSE 含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IGF-1、BDNF 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5);经Pearson 检验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yPA、Lp-PLA2 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指标呈直
接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PA、Lp-PLA2 含量上升,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等病情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采用阿替普酶这种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溶栓的方法 进行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对神经功能的损伤较小,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替普酶这种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28.
29.
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虚实辨证作为八纲辨证之一,是八纲辨证最基本、最关键的方法。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原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多次演变,从最早的“外风”致病,到后来的“内风”理论,再到现代新提出的“毒损脑络”等学说,虽立论不同,但均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既往研究可知,中风病虽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动态演变迅速,但核心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实渐虚。该文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案的历史沿革,且立足于中风辨证分型版本众多,临床应用不易的实际情况,从中风病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出发,提出了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思路。此团队还对新思路进行了初步验证,以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该文还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中风证候与部分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以期为精准掌握病机演变规律寻求可靠客观的科学依据。综上,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由实渐虚的演变规律,以虚实为纲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执简驭繁,可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快速干预,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0.
正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眩晕、行走不稳7d,加重伴饮食不能6h于2015年2月19日入院。患者7d前生气时突然出现眩晕、行走不稳,但能够行走,伴恶心、呕吐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出现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行头颅CT(图1)示双侧小脑中脚、小脑半球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及改善循环、降压等药物治疗。6h前站立时突然出现眩晕、视物旋转较前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