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8篇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张谊  吴强 《国际眼科杂志》2007,7(2):454-456
近10~15a内,随着超乳手术和植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但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长期并发症.防治PCO已成为目前致力于白内障治疗研究的眼科专业人员不懈努力的目标.目前,通过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设计的革新,以减少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后囊混浊的研究是令人瞩目的,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这主要表现在新的人工晶状体设计改善了囊袋弯曲结构的品质.视将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囊袋弯曲结构对后囊混浊影响的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并通过探索一些有助于建立囊袋弯曲的冈素来帮助眼科医生了解PCO防治的进展.  相似文献   
262.
Bcl-2、Bax及M30在Bowen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与Bowen病发病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28例Bowen病皮损中Bcl-2、Bax及M30的表达。结果发现M30及Bax染色阳性分别见于4例和8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Bcl-2在10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12例真皮淋巴细胞呈阳性表达;Bcl-2表达阳性率高于Bax,但无统计学差异(χ2=2.1053,P>0.05);M30与Bax表达显著正相关(r=0.6455,P<0.01);M30与Bcl-2表达微弱负相关(r=-0.2932,P>0.05)。提示Bowen病发病可能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63.
目的:探讨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0例女性SLE血清酮(T)、游离睾酮(FT)、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E2)、孕酮(Pr、)泌乳素(PRL)和IGF-1水平。结果:SLE口才血清T、FT、DHT、DHEA、Pr明显低于正常PRL、IGF-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E2无差异;性激素及IGF-1水平与疾病活动  相似文献   
264.
目的 探讨ERCC1基因C118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晚期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41例接受以铂类为主要药物化疗的晚期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患儿进行ERCC1基因检测,分析其C118T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基因拷贝数与患儿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ERCC1基因C118T突变类型为C/C占29.3%(12/41),C/T 36.6%(15/41),T/T 34.1%(14/41).C/C基因拷贝数为1.151 8±0.265 0,C/T 0.694 8±0.184 0,T/T 0.679 2±0.178 0,C/C组与C/T+T/T组基因拷贝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两组间短期预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晚期头颈部横纹肌肉瘤患儿ERCC1基因C118T单核苷酸多态性以C/T+T/T型为主,与C/C型相比,C/T+T/T型ERCC1基因表达水平更低,患儿对铂类化疗药物更加敏感,疗效更好,缓解率高,近期生存情况更佳.  相似文献   
265.
张谊 《大众医学》2020,(3):71-71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打鼾不等于“睡得香”,尤其是伴有呼吸暂停的“如雷鼾声”,危害很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发生呼吸暂停的睡眠障碍,诊断标准是:夜间7小时睡眠中发生30次以上超过10秒的呼吸暂停,或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次数)为5次。  相似文献   
266.
目的 研究手术切除联合磁铁片加压及曲安奈德针注射治疗耳垂瘢痕疙瘩的疗效及治疗后生质存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 56例(64侧)患者行手术切除耳垂瘢痕疙瘩,缝合后即向创面内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20~40 mg,随后每2周注射1次,共5次,拆线后局部用磁铁片加压治疗,每天8 h并保持6个月,随访12~36个月,随访结束后进行生存质量调查。 结果 4例失访,随访52例(59侧)中有5例(6侧)复发,复发率为10.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9±9)个月。治疗后瘙痒、疼痛显著减轻,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和瘙痒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GBI总分为29.98±16.97,复发组GBI总分为18.13±11.13,未复发组GBI总分32.14±17.04,较复发组显著提高(P<0.05);复发组瘢痕疙瘩体积为(5.53±4.88)cm3,未复发组为(5.32±3.87) cm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家族史组复发率为15.0%,无家族史组为1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满意率为90.4%,满意度评分为(3.54±0.73)分,未复发组满意度评分(3.66±0.57)较复发组(2.88±1.13)高(P<0.05);磁片佩戴的舒适性评分为3.62±0.53,未复发组评分(3.70±0.46)较复发组(3.13±0.83)高(P<0.05)。 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磁铁片加压及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耳垂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可以显著减少耳垂瘢痕疙瘩复发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67.

目的:评价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鼻侧原发性翼状胬肉264例(男性142例,女性122例)。患者平均年龄54.22±15.24岁。翼状胬肉术后1、3、7d及1、3、6、9、12、36mo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7±2.6min。经过至少3a的术后随访,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85±0.72d。14例患者出现眼科并发症。本研究未发现虹膜睫状体炎、睑球粘连、角膜溃疡等威胁视力的严重并发症。结膜移植片水肿5例,肉芽肿形成3例,结膜下血肿6例。随访3a,1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17%,首次出现复发时间为3mo,平均8mo。

结论:经长期随访,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无严重并发症,复发率低,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建议对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12mo的术后随访为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68.
张谊  高娜 《护理研究》2007,21(11):3031-3032
脊柱侧弯手术病人创伤大,疼痛剧烈,而且多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差,术后主动配合困难,给术后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传统的术后镇痛法是根据病人的需要间断肌肉注射或持续静脉输注止痛药,镇痛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病人自控镇痛(patien tcontrolled analtesia,PCA)法因疗效确切,用药合理,注重镇痛的个体化,有助于术后镇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针对脊柱侧弯手术病人术后使用PCA泵,在护理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9.
横纹肌肉瘤(RMS)有早期就诊率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易致术后畸形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局部细针穿刺病理诊断是早期诊断RMS的主要方法。化疗、外放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RMS的主要方法。[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04-407]  相似文献   
270.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BSCT)联合持续侧脑室引流、脑室内给药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B)广泛脑室内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 1例RB广泛脑室内转移的7岁患儿,脑脊液病理可见肿瘤细胞满视野,行ABSCT治疗。预处理方案:卡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同时予持续侧脑室引流,经引流管侧脑室给药(甲氨蝶呤+地塞米松)。0 d输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 +11 d始,脑脊液找瘤细胞持续转阴,+17 d,骨髓造血重建,+24 d,拔除侧脑室引流管,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蛋白均降至正常,+36 d复查头颅增强MRI,颅内病灶消失。结论 ABSCT联合持续侧脑室引流脑室内给药治疗RB广泛脑室内转移,对于RB颅内转移患儿的治疗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