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ile,s手术在直肠癌外科开展了一个世纪,但对直肠癌病人的保肛手术有人一直不断探寻,应该明确安全有效是治疗的首要目的。近来,英国学者Williams提出经会阴平面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perineal 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APPEAR),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正常人体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等.方法 对解剖尸体(经甲醛防腐处理)11具,男7具,女4具(年龄25~65岁),用游标卡尺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即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并进行左右两侧配对比较.结果 右侧内环开口位置较左侧明显为高内环中点位置与腹股沟韧带中点水平线距离右侧为(13.45±5.94)mm; 左侧为(11.55±5.03)mm,P<0.05;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也更为偏向内侧(中间)右侧为(-3.64±4.46)mm, 左侧为(-2.45±3.70)mm (P<0.05);右侧腹股沟韧带与腹股沟管的夹角较左侧大(倾斜度小), 右侧为(15.28±3.10)°,左侧为(13.64±3.32)°(P<0.05).结论 人的腹股沟管左右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内环的位置右侧较高,但倾斜度较小,这是否与斜疝的形成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2次手术者10例,3次及以上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死亡8 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容易误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的病例亦可反复手术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DR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6例延迟性脾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性脾破裂由于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本组病人11例行脾切除术,4例脾部分切除术,1例行保守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外伤史、腹部B超、CT及诊断性腹腔穿刺是延迟性脾破裂诊断的重要手段;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3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应用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13例患者中,死亡1例,其余12例行确定性关腹,暂时性腹腔关闭平均11.6(7~48)d;确定性腹腔关闭后,切口的愈合时间为(15.3±8.4)d。出现切口疝1例。结论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是治疗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胃大部切除胃缩口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永添  高明  张育超  伍衡 《广东医学》2005,26(9):1255-1256
目的评价胃大部切除胃缩口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施行了胃大部切除胃缩口胃十二指肠吻合术重建消化道。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生活质量和Visick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5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占8.3%。患者无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无倾倒综合征。1年后Visick指数Ⅰ级占74.2%,Ⅱ级占25.8%。结论胃大部切除胃缩口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因为保持了消化道的神经肌肉连续性以及模拟食物通过幽门时的生理状态,同时简化了手术过程,能较为有效的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套管针穿刺腹腔化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5 2例患者 12 0 8次采用套管针经腹壁穿刺置管注入化疗药物。结果 全部患者穿刺成功 ,首次穿刺成功率 98 .2 % ,并发症发生率 10 . 8%。结论 套管针穿刺置管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是行腹腔化疗时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构建Snail基因慢病毒载体,研究Snail基因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法构建Snail基因表达质粒和空白对照质粒,行慢病毒包装,成功构建Snail基因慢病毒载体后,在结肠癌细胞系caco2中转染Snail基因质粒及空白载体对照,构建稳转细胞株caco2- Snail和caco2-vc,并在LoVo细胞中瞬时转染上述质粒,对Snail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用划痕、Tanswell实验对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Snail基因慢病毒载体并经测序证实:在转染Snail的细胞株中有明显的Snail基因及蛋白表达,其上皮标记E-cadherin的表达比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细胞明显下调,且其迁移侵袭能力要强于对照组细胞。【结论】 Snail基因慢病毒载体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稳定可靠,可以作为研究上皮间质化很好的工具,Snail基因有明显促进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的疗效。方法 将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腹部手术的283例病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缝合及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层缝合组未出现切口全层裂开,分层缝合组有5例出现切口裂开;全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切口液化,分层缝合组有7例出现切口液化,均经换药后痊愈;全层缝合组在Ⅲ类切口中有8例发生感染,分层缝合组有17例发生感染,其中5例为Ⅱ类切口,12例为Ⅲ类切口,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窦道形成方面,全层缝合组有2例Ⅲ类切口病人分别术后14d和28d出现,分层缝合组则有1例Ⅱ类切口及6例Ⅲ类切口病人出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层缝合组有1例出现切口疝,为正中切口,分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其中2例为正中切口,1例为旁正中切口,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层缝合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在Ⅲ类切口病人中能降低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D)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at-D和nm23-H1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Cat-D的阳性表达率为70.3%,Cat-D阳性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Cat-D阴性组(P<0.05),Cat-D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nm23-H1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Cat-D和nm23-H1均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及术后联合检测两者对临床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