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目的:观察小型猪在麻醉不动、清醒原地运动以及清醒节律运动三种状态下肢体注射荧光素钠(SF)后的迁移轨迹,探讨清醒原地运动和清醒节律运动对循经间质通道中组织液长程定向流动的影响。方法:4只小型猪进行麻醉(麻醉组,n=4)、清醒原地运动(原地组,n=4)和清醒节律运动(节律组,n=4)三种状态的同体比较。用WQ6F30经络定位仪测定小型猪肢体低电阻点(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ILM),4只小型猪分别于三种状态下在前、后肢外侧腕踝部LIP注射荧光素钠(注射部位相同),用荧光照相法采集注射后60 min时前、后肢外侧体表SF迁移轨迹图像,测量注射后20 min时小型猪的心率,对三种状态下前后肢外侧SF体表迁移长度以及心率进行比较。结果:原地组平均心率为84.00±12.28bpm,节律组心率为118.5±9.3 bpm,麻醉组平均心率71.00±7.33 bpm。原地组与麻醉组心率均极显著慢于节律组(P<0.001),麻醉组心率显著慢于原地组(P<0.05)。前肢外侧SF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麻醉组为2.99±0.61 cm,节律组为5.58±0.94 cm,原地组为5.38...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索治疗痤疮的新仪器与新方法并与传统刺络拔罐法进行比较。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经络罐通仪局部点刺放血;对照组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按分型辨治进行比较。结果对胃肠湿热及冲任失调型的显效、良效率优于传统刺络拔罐法。结论针刺加经络罐通仪局部点刺放血治疗痤疮有良效。  相似文献   
63.
现代经络研究已经进行了 4 0多年 ,各种解释经络现象和阐述经络实质的假说多如牛毛 ,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神经论。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 ,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二是体液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 ,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 ,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以上三类观点涵盖了人体信息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 :神经传递、体液传递和…  相似文献   
64.
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对手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砭石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45℃电热砭石刺激健康受试者右手第3、4掌骨间,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观察刺激前和刺激后不同时间段右手皮肤血流和脐周血流.[结果]在接受电热砭石刺激后,右手血流显著上升(P<0.01).在30min内,升高的血流未见明显衰减,和接受刺激前比(P<0.01).对照组在接受刺激后30 min内,脐周血流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热砭石刺激能最著提高刺激局部手背皮肤血流,而对脐周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5.
周巍  张维波  熊际文 《安徽医药》2020,41(10):1174-1176
目的 比较multilink N、RelyX U200、superbond C&B 3种粘结系统粘结下颌后牙二矽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戴入半年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2~8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口腔科拟行下颌后牙二矽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的患者54例(共54颗后牙)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multilink N自酸蚀型树脂水门汀修复)、B组(采用RelyX U200自粘结型树脂水门汀修复)、C组(采用superbond C&B纯树脂粘结剂修复),每组各18例。戴入高嵌体半年后,比较3组高嵌体的解剖形态、固位情况、邻接区适合度、边缘线处牙体组织的色形质变化及牙龈健康状况。结果 戴入下颌后牙高嵌体半年后,3组解剖形态完整性(P=0.765)、固位情况(P=1.000)、邻接区适合度(P=0.321)、边缘线牙体组织的色形质(P=1.000)、牙龈健康状况(P=1.000)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ink N、RelyX U200、superbond C&B 3种粘结系统用于下颌后牙二矽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粘结,解剖形态完整性、固位情况、邻接区适合度、边缘线牙体组织的色形质、牙龈健康状况成功率均在88.89%以上;但RelyX U200技术敏感性低,使用方便,故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服用痛泻要方颗粒前后症状评分及5-羟色胺3受体(5-HT3受体)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探讨痛泻要方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IBS-D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5-HT3受体Mrna的表达丰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手背皮肤血流自然波动的观察与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影响奠定方法学基础。使用PeriSean PIM Ⅱ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10例健康入手背部的血流量进行7次共28min的连续扫描测量。将手背分成五个手指、手指以外的无手指手背部分及整个手背7个区域,分区域计算平均血流量。结果表明,其中五个手指的流量平均血流量显著高于无手指手背的血流量。整个手背的血流量存在小幅度的自然波动,五个手指的波动比较明显,而无手指手背部分的波动较小,且中五个手指之间的血流量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r=0.756±0.284),显著高于手指与无手指手背之间的相关性(r=0.491±0.453)(P〈0.05)。结果提示,血流的这种自然波动可能是环境和心理因素所致。相对于整个手区域的血流,血流波动在手指区域为6.5%±4.0%,在无手指手背区域为4.1%±2.5%,因此皮肤血流的的相对波动率比绝对波动率显著减弱(P〈0.05)。该数据处理方法为研究针刺外周效应的空间特异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69.
合群针术进针部位多在阻力小的脏器边缘或交界处,且进针方向根据针下的感觉不断调整,与"庖丁解牛"用刀的情况相似。由此推断《内经》中的"针游于巷"可能指的是针在间隙里的行进,而非针感的传导。该疗法的作用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不强调针感,而是将术者的力通过针体传到组织中,以改变组织的结构,使变形的组织间隙恢复正常状态,使原本淤堵栓塞的流体性物质恢复正常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效果,其机制符合中医疏通经络的原理。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检测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前后,脊柱在直立位、最大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最大左侧屈位、最大右侧屈位下的骶骨倾角(Sac/Hip J.)、全胸椎角度和(Thoracic spine)、全腰椎角度和(Lumbar spine)、倾斜角(Incl.)的变化,分析五禽戏对脊柱胸腰段曲度及柔韧性调节效应。方法:选择27例被试者,对其进行五禽戏训练,比较并分析干预前后Sac/Hip J.、Thoracic spine、Lumbar spine、Incl.曲度、活动度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在冠状面直立位下,Thoracic spine、Lumbar spine绝对值呈显著差异(P0.05),Thoracic spine右侧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Lumbar spine冠状面总体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差值绝对值均呈显著差异(P0.05),Incl.左侧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在矢状面上,Lumbar spine总体活动度、前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Incl.后伸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五禽戏可以缓解胸腰侧弯程度,使其向0°趋近,调节左右侧弯活动度平衡,增加脊柱前屈、侧屈活动能力,进而改善脊柱柔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