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米非司酮终止早妊109例观察山西省肿瘤医院(030013)孟祥兰张继华阳城县妇幼保健院郭董平中阳县人民医院崔志宏米非司酮是我国近年来采用合成、半合成生产受体水平抗孕激素,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等作用。与孕酮竞争受体达到拮抗孕酮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水平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成人脓毒症患者82例作为患者组,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亚组24例、严重脓毒症组32例、脓毒性休克组26例;同时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健康组和患者组患者入院24 h内血清MR-proADM、降钙素原(PCT)水平,记录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28 d预后,并进行各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RproADM与PCT、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R-proADM、PCT诊断脓毒症和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患者组血清MR-proADM、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 05),且随着脓毒症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MR-proADM、PCT水平逐渐升高。脓毒症患者中28 d死亡22例(26. 7%),其中脓毒症亚组3例(12. 5%)、严重脓毒症组7例(21. 9%)、脓毒性休克组12例(46. 2%)。脓毒症患者血清MR-proADM水平与PCT、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 852,0. 740,P均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MR-proADM、PCT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 881[0. 826,0. 937]、0. 847[0. 78,0. 914],P均0. 05; MR-proADM截断值 1. 5 nmol/L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81. 7%,特异度为80. 5%,与PCT相当。MR-proADM评估预后的AUC明显高于PCT(0. 945比0. 816,P 0. 05);当MR-proADM截断值为4.16 nmol/L时评估预后的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89.2%。结论 MRproADM可作为诊断及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43.
襄荷为姜科植物襄荷的根茎。为多年生草本,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均有野生资源分布;襄荷以根状茎入药,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作用。花苞及果实具有健胃的功效。因其有特殊的芳香味,固有"贵族蔬菜"之称,享有"亚洲人参"美誉,襄荷花苞作为一种保健菜肴,国内外需要量较大,是一种有开发利用前途的药食两用佳品。  相似文献   
44.
核医学影像检查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是利用体内的放射性药物(显像剂)所发射出的γ射线构成图像,能从脏器甚至细胞或分子水平直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及代谢功能和解剖信息。核医学影像检查有其特殊性,在检查过程中除了护理人员自身防护外,加强患者的防护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5.
医学教育必须同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人们将对护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指明了方向。发展护理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护理学教育应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研究未来医学挑战和护理学发展,所  相似文献   
4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BNP评价不同肺功能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结构及功能,探讨不同肺功能损坏程度的COPD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将100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测定,依据GOLD分级标准分为四组:GOLDⅠ、Ⅱ、Ⅲ、Ⅳ组,各25例。同时选取25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五组之间RVD、LVDd/RVD、RVOT、MPA、PV、PAP、EF、CO及BNP的差异。结果 GOLDⅢ组、Ⅳ组患者的RVD、RVOT显著高于对照组及GOLDⅠ组、Ⅱ组,LVDd/RVD显著低于对照组及GOLD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OLDⅢ组、Ⅳ组患者PAP显著高于对照组及GOLD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Ⅱ组、Ⅲ组、Ⅳ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GOLDⅢ组、Ⅳ组患者BNP显著高于对照组及GOLD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Ⅲ组、Ⅳ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MPA、PV、EF、CO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GOLD分期COPD患者心肺功能间存在相关性。随着COPD病程进展,肺功能逐渐恶化,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右心发生重构、增大,最终发展为右心功能衰竭,严重影响COPD患者的预后,心脏彩超、BNP在不同慢阻肺分期心功能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患者临床治疗、病情估测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病例资料患者,女,72岁,农民,因"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3 d"于2013年8月5日收住我院皮肤科,病程中伴有畏寒、发热、四肢无力,体温在39.0℃左右,入院查体:T 38.6℃,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H g,神志清楚,急性热病容,咽充血,头面、颈部、躯干、四肢皮肤见散在小片状红斑、丘疹,皮损对称分布,境界不清,压之腿色,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N 89.4%,E 0%;肝功能:TP 55.7g/L,ALB 28.6 g/L,ALT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PINCH(particulary interestingnew cysteine-histidine rich protein)蛋白在人喉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喉鳞癌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合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检测6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原位癌及22例未见淋巴结转移的原位癌组织中HIF-1α及PINCH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的相关性.取肿瘤安全缘正常喉黏膜组织20例做对照.结果 ①HIF-1α、PINCH蛋白在人喉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6%、59.5%,在正常喉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lF-1α、PINCH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3%、45.5%和67.7%、31.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IF-1α与PINCH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INCH蛋白可能与喉鳞癌的转移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判断喉鳞癌转移潜能的指标.HIF-1α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PINCH蛋白表达增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如何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其家庭及社会负担 ,是当今人们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对老年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我科于 1999年1月~ 2 0 0 0年 1月对住院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咨询式健康教育 ,结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住院老年病人 2 60人 ,男 186人 ,女 74人 ,家属 60人。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 2 4 0人 ,初中以下 80人 ,无文盲。1.2 方法对本组 2 60例病人 ,均采用咨询式教育方法。首先对患者的需求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 ,了解和掌握患者的需要、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0.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upper extremity),是1959年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第一次报道的一种自限性肌萎缩症。本病不同于运动神经元病,在发病初的几年内呈进行性加重,多半在5年内停止发展,预后良好。近几年国内有少数报道,但对此病长时间随访观察,特别是病后30年肌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