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NOTCH1/FBXW7突变是其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而SET-CAN/WT1融合基因阳性的T-ALL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SET-CAN/WT1融合基因阳性的难治性T-ALL患者,在给予多个疗程联合化疗治疗后均无明显疗效,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发现,SET-CAN/WT1融合基因阳性的T-ALL患者较为罕见,具有难治性、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生存期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42.
张研  段磊  张亮 《中国医院管理》2016,(4):18-20,44
目的评价我国农村地区乡县跨级住院就诊服务的连续性。方法结合ICD-10疾病编码分类筛选新农合数据,匹配出两系统疾病2012—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7县区600套跨级住院病历,运用专家病历评判法评价两级就诊服务的连续性。结果 1.3%的乡级诊疗与县级诊疗方案一致,78.0%的乡级诊疗过程对疾病的转归起到积极作用,37.5%的乡级病历可以优化县级诊疗过程。结论当前跨级住院患者的前次就诊经历利用不充分,乡级病历对于县级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应加强乡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加强两级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跨级住院患者县级住院时乡镇就诊信息传递现状及问题。方法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5个县区新农合数据库清理匹配,筛选出两系统疾病乡县跨级住院病历439套,由临床专家针对病历就信息传递相关问题进行评判。结果乡县跨级住院患者中1/4不会反映前次就诊经历,专家认为68.2%的前次就诊信息对后续诊疗有贡献。自询诊患者比转诊患者反映前次就诊经历的比例更高,随着再入院时间间隔的延长,患者传递信息比例下降。患者向县级医生反映前次就诊机构和治疗方式的比例较高,较少提及诊断结果和曾用药。患者传递信息的概率是71.3%,其中有效的传递量为49.5%。结论患者反映前次就诊信息的意识差,再入院时信息传递内容缺失严重,跨级住院特征中再入院方式和住院时间间隔对信息传递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4.
胃癌组织中MVD计数及CD44v6,VEGF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44v6,VEGF基因蛋白和胃癌微血管密度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三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染色方法检测59例胃癌,10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病变和13例慢性胃炎组织的CD44v6,VEGF,CD34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CD44v6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和71.2%,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及慢性胃炎组(P<0.05).胃癌中MVD值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及慢性胃炎组(P<0.05),CD44v6和VEGF的表达及MVD与是否浸润浆膜、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MVD计数分别与CD44v6表达,VEGF的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检测CD44v6和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是反映胃癌生物学特性良好的指标,对判断胃癌的浸润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7,15和30d在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通过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在移植的34眼中出现新生血管的29眼(85%)。新生血管最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为扭曲粗大的血管,末端呈树枝状分支。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4,7,15和30d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5mm2,18.5±4.0mm2,14.4±4.3mm2和6.0±1.8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7±1.9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分别为30.8%±8.7%,65.3%±12.8%, 59.4%±14.5%和36.2%±10.9%,总体为48.7%±6.4%。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在第4d时出现,7d时面积达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0d时约降至7d时面积的1/2。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现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34只(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分别于术后第4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利用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占全角膜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移植后的32眼(剔除1只死亡鼠及1只丢失鼠)中出现新生血管29眼,占90.6%.新生血管最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第4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3.35)mm2、(18.52±3.95)mm2、(14.38±4.28)mm2和(6.00±1.84)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68mm±1.87)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均数分别为(30.76±8.72)%、(65.25±12.78)%、(59.35±14.48)%和(36.15±10.90)%,总体为(48.67±6.38)%.结论 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极高,且新生血管来源于结膜角膜缘的毛细血管丛.术后血管新生立即开始,因此应尽早开始抗炎治疗,防止新生血管出现.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7个县区2012—2013年两系统疾病两级住院病历及新农合资料研究,明确我国农村地区县域内乡县跨级再入院服务的水平和特征。方法:通过新农合信息匹配,筛选出2012—2013年间630套两系统疾病跨级住院病历,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7.46%的再入院患者通过转诊进入上级医疗机构;再入院原因为前期疾病未得到治愈的患者占所有再入院患者人数的80.79%;患者住院时间间隔均数为5.49天,当天转院的比重为44.13%。结论:转诊是患者再入院的主要方式,再入院的最主要原因为疾病在乡镇卫生院未能得到治愈,乡镇卫生院首诊不规范,存在病情延误的风险。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牙本质屏障法对4种常用的牙体充填材料和2种牙本质粘接剂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并与传统的滤膜扩散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牙本质屏障法的优势。方法:选取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粘结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和两种自酸蚀粘接剂(REMI BOND与Adper Easy One)进行试验。牙本质屏障法中将L929细胞立体培养于聚苯乙烯网状支架上,切取人第三磨牙近髓牙本质片,用液压通透装置测量其通透性,选取试验区域内通透值相近的牙本质片进行试验。将长满细胞的网状支架置于细胞培养分隔灌注小室的“牙髓腔”,牙本质片(“牙髓面”)紧贴网状支架放置其上,试验材料和对照与牙本质片的“面”接触24 h后用MTT法测量细胞的光密度值(D540 nm),试验材料与阴性对照光密度值的百分比为材料的相对细胞存活率。使用非参数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滤膜扩散法中材料与有单层细胞生长的滤膜接触24 h后进行细胞染色、评级。结果:近髓牙本质片的平均通透值为0.293 μL/(min·cm2·cmH2O)(1 cmH2O=0.098 kPa)。牙本质屏障法中,丁香油水门汀降低细胞存活率至82%,REMI BOND与Adper Easy One分别降低细胞存活率至63%和54%,其余材料对细胞无损伤或损伤很低;滤膜扩散法中,光固化复合树脂为中度细胞毒性、牙科粘接用玻璃离子水门汀为轻度细胞毒性,其余材料均为重度细胞毒性;6种材料在牙本质屏障法中表现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滤膜扩散法的试验结果。结论:使用牙本质屏障法测得材料与三维培养的细胞接触后的细胞毒性比使用滤膜扩散法时的细胞毒性低,结果与临床实际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证实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的有效性,并分析其优势。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西药组,分别接受针刺、抗抑郁药(黛力新)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疼痛模拟评分(VA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进行评定。结果:①针刺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②西药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③治疗后1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减分率^*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④治疗后2周、4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治疗前后针刺组无不良反应,西药组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和抗抑郁药黛力新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均有确切疗效,针刺疗效和黛力新相当,但针刺起效快。针刺治疗相对于西药治疗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并且针刺治疗可以多靶点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