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擅用大补阴丸治疗多种疾病,举凡心肾不交之不寐,肾阴虚之虚劳、水肿、淋证、脱发、耳鸣头鸣,肝肾阴虚之血精早泄,风寒湿痹之腰腿痛等等,以之加减治疗每获佳效. 张先生强调,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本方,临症时应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3.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4.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5.
本文全部病例共47例。对符合入选病例标准者,予清胆利湿丸,对症状较重者,先予清胆利湿汤,获效后改清胆利湿丸。4周疗程结束时,临床治愈16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62%。25例患者测定了血浆ET(内皮素)、NO氧化氮)水平,19例患者测定了血浆GC(甘胆酸)水平。结果,患者血浆ET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差异,NO、G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10例获效患者血浆NO、GC水平有所下降,接近正常人水平(p>0.05); ET水平亦有所下降,但未见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6.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临床擅长运用“阳明主肌肉”理论治疗肌肉病证。笔者选择张老师的5则临床医案,介绍其独到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对“阳明主肌肉”进行理论分析及归纳总结:肌肉之病脾胃均为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脾气虚弱、阳明实热、胃阴虚火旺等均可致肌肉之病;重用黄芪,不在补气而重在升阳、运阳,生黄芪补表阳、温分肉、实腠理,尤擅治肤表肌肉之疾;强调引经药的应用,头面热痛用阳明引经药升麻,全身热痛用手足阳明引经药败酱草,头面疮疡引经用菊花、槐花、连翘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等,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7.
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教授重视脏腑辨证,临证立法精确、选方新颖,遣药奇特,讲究引经报使,善用虫蚁药治疗疑难杂症,擅用滋生青阳汤治疗多种疾病,举凡阴虚阳亢、心肾不交之失眠、耳鸣脑鸣,肝肾阴虚、肝风上扰之三叉神经痛,阴虚火旺之更年期综合征,阴虚阳亢、风痰阻络之高血压病、中风等,以之加减治疗每获佳效。张教授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本方,临证掌握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灵活性,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8.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用药新颖,选方奇特,在痹症的治疗中灵活运用三两三类方、五皮五藤饮及其他经典名方,文章围绕方剂从痹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加减等方面论述、总结张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总结张炳厚教授诊治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探讨张炳厚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分析99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张炳厚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 99例慢性咳嗽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胸闷、气短、咳痰黏稠、乏力、大便稀、咽痒、口干、怕冷等;肺失宣降是慢性咳嗽的核心病机,主要证型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燥阴伤、肺肾阴虚;炒杏仁、炙甘草、炙麻黄、枇杷叶、生石膏、桂枝、干姜、五味子、细辛、桔梗、沉香面、麦冬、桑叶、白前、款冬花、百部、蛤蚧等是治疗慢性咳嗽的基本用药;根据关联规则得出基本药对和核心药物组合,并得到5个新处方。结论 张炳厚教授治疗慢性咳嗽首重对患者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对辨证的精确把握。临床以温肺散寒、滋阴润肺、温肾纳气、健脾祛湿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