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分离的粪肠球菌耐庆大霉素基因特点及粪肠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株(HLGR)耐药基因及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法(RAPD)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48株下呼吸道痰标本分离的肠球菌均为粪肠球菌,其高水平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87.5%,基因型均为aac(6′)-Ie-aph(2″)-Ia,为单一基因型,未发现aph(2″)-Ib、aph(2″)-Ic及aph(2″)Id基因型。对DNA的指纹图谱行聚类分析可分为3种基因型,命名为Ⅰ、Ⅱ、Ⅲ型,3个类型各个病区均有分布。结论根据粪肠球菌耐高水平庆大霉素的基因型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我院分离的粪肠球菌其基因型不一致,无明显的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5285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居前三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依次为各种外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32.43%、15.27%、12.09%;其季节性不明显,在时间上以下午4时至8时最多,占21.82%,其次是晚上8时至12时,占20.74%;以青少年居多,占48.84%,其次是老年,占29.29%,再次是中年,占18.8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16S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型及其对氨基糖苷类(AGs)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TOB)、奈替米星(NTM)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TM的耐药率分别为17.3%、37.7%、26.5%、25.3%;armA、rm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1%、6.2%,未检出rmtA、rmtC、rmtD、npmA基因;28株携带armA或rmtB基因菌株对AMK、GEN、TOB、NTM的MIC50均为256μg/ml、MIC90均≥512μg/ml。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ArmA型和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并介导AMK、GEN、TOB、NTM的高水平耐药表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SOCS-1)的含量在脓毒症小鼠肝脏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并穿刺术(CLP)制作脓毒症模型,将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包括健康对照组(N),假手术组,术后2,6,12,24,48 h处死组.提取各组肝脏组织的RNA及蛋白质,采用RT-PCR测定组织中SOCS-1 mRNA的相对含量,用免疫印迹方法测定相对蛋白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测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观察脓毒症时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OCS1在肝脏的表达.结果 CLP术后SOCS-1在肝脏内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都在第6h迅速升高,基因表达至24h到顶峰(P<0.05),蛋白表达一直保持高位,脓毒症时肝组织可见脂肪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可见SOCS-1的表达.结论 由CLP导致的脓毒症可诱导SOCS-1在肝脏中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其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E试验MBL试条检测MBLs。结果18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达82.3%,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依次为75.3%,74.2%,72.6%,71.0%,70.4%,对替卡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的敏感率均〈60%,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61.8%和55.9%。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单产ESBLs和单产MBLs检出率分别为8、6%(16/186),2.7%(5/186),14.5%(27/186),4.8%(9/186)。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不容忽视,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的特,点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介导耐药的特征.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及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336株,标本分布主要为下呼吸道分泌物149株(44.3%)、尿液41株(12.2%)和血液40株(11.9%),科室分布主要为肝胆外科65株(19.3%)、感染科54株(16.1%)和重症监护室40株(11.9%);ESBLs总栓出率为43.8%(147/336);产ESBLs菌株对不同种类抗茵药物普遍耐药,且耐药率多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ESBLs是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宜根据药敏与ESBLs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红霉素65380;环丙沙星65380;左氧氟沙星65380;莫西沙星4种抗菌药物对细胞内嗜肺军团菌的抗菌活性65377;【方法】 分别采用E-test法和有限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药物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的细胞外抗菌活性,再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上述药物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结果】 细胞外抗菌活性E-test法:红霉素0.047 μg/mL65380;环丙沙星0.38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125 μg/mL65380;莫西沙星0.125 μg/mL;有限稀释法:红霉素0.125 μg/mL65380;环丙沙星0.03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016 μg/mL65380;莫西沙星0.016 μg/mL65377;4种药物的细胞内抗菌活性分别为:红霉素0.25 μg/mL65380;环丙沙星0.016 μg/mL65380;左氧氟沙星0.016 μg/mL65380;莫西沙星0.004 μg/mL65377;【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U937细胞模型中对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具有很强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其中莫西沙星的细胞内抗菌活性最强65377;MTT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于检测药物对细胞内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的方法,可同时检测并对比各种药物样本的细胞内抗菌活性65377; 相似文献
28.
产质粒介导Ⅰ型头孢菌素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华南地区产β内酰胺酶中质粒介导的Ⅰ型头孢菌素(AmpC)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革兰阴性菌临床分离无重复菌株共1187株,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检测耐药性;质粒结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各组基因及测序以确定AmpC酶基因型。结果 革兰阴性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阳性率为5.9%(70/1187),其中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大肠杆菌4.2%(19/451),克雷伯菌属4.7%(16/339),肠杆菌属2.1%(4/190),产碱杆菌属5.3%(1/19),不动杆菌属2.2%(1/45),总检出率为3.5%(41/1187)。药敏显示结合子对头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敏感。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实为blaDHA-1基因和blaACT-1。基因,主要分布于克雷伯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结论 华南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型以DHA-1和ACT-1为主。第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治疗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流行状况及AMEs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关系,为防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62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敏感性,并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PCR方法检测AMEs基因.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aac(3)-Ⅱ、aac(6′)-Ⅰb 、ant(3″)-Ⅰ、ant(2″)-Ⅰ 4种AMEs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0.2%、19.8%、13.6%和4.3%,AMEs基因总检出率为38.3%,ESBLs检出率为47.5%;除阿米卡星外,产ESBLs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除ant(2″)-Ⅰ基因外,产ESBLs菌株aac(3)-Ⅱ、aac(6)-Ⅰb、ant(3″)-Ⅰ基因的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 AMEs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广泛流行,并介导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常同时产生AMEs和ESBLs. 相似文献
30.
1引言 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 mm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受损引起的异常扩张.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排大量脓性痰和(或)反复咯血.50%~70%支气管扩张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干性支气管扩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