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在体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脑内转染对创伤大脑组织细胞的生物效应,探讨CT-1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治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Allen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技术,以Nissl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观察CT-1基因治疗TBI后创伤大脑细胞凋亡及存活的变化及规律.结果 TBI后12 h~7 d创伤对照组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存活细胞减少;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治疗TBI,伤后12 h~14 d损伤脑区凋亡细胞较创伤对照组减少,存活细胞增加.结论 CT-1可减少TBI后脑细胞凋亡发生,增加脑细胞的存活数量,对损伤脑区细胞的生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为42例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分为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组[共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0.2±8.6)岁]和开放手术组[共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42.4±9.3)岁],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H{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 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手术切口明显缩小[(16.5±1.8)、(10.1±1.0)cm,P<0.05],术中出血量[(346.2±138.7)、(81.3±21.9)ml,P<0.01]及术后引流量[(138.6±46.5)、(13.7±4.3)ml,P<0.01]均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5±0.7)、(1.2±0.6)h,P<0.05].微创手术组手术前后Cobb's角[(15.4±5.1)°、(3.8±2.8)°,P<0.01]、椎体矢状面指数[(19.7±10.3)°、(7.3±9.1)°,P<0.01]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63.2±14.6)%、(86.4±6.9)%,P<0.01]均显著恢复.结论 在严格掌握照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4.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例,其中椎间孔内型11例,椎间孔外型6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1.3岁。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68min。术后住院时间2—7d,平均4.6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开放手术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5&#177;1.1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4&#177;0.57分和1.16&#177;0.3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核心结合因子a1(core binding factor a1, Cbfa1)基因转移对NIH3T3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含有Cbfa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NIH3T3细胞,RT-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骨钙素(osteocalcin, OCN)、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骨唾液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Cbfa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bfa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查OCN的表达.结果 NIH3T3细胞在Cbfa1基因转移后RT-PCR检测到OCN、Bsp、AKP、 type Ⅰ collagen基因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到Cbfa1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到了OCN蛋白的表达.结论腺病毒介导Cbfa1基因转移NIH3T3细胞后出现成骨表型.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显微内镜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6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平均年龄42.6岁(35~60岁)。20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5.5岁(30~64岁)显微内镜手术分别采用经椎板间隙人路、经关节突人路和经横突间人路,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问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人路和经横突间人路,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失血68ml,平均住院日13.8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4个门,平均手术时间74min,平均术中失血95ml,平均住院日16.5d。显微内镜手术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eNab标准评价随访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12例患者达优,3例良,1例可。开放手术组14例患者达优,4例良,2例可。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问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有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能够尽可能维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37.
血痹案李××,女,60岁,退休职工。1986年12月19日初诊。素患糖尿病,经常口渴,心悸,气短,两腿疼痛。于1986年12月14日出现手足麻木不仁。检查:上肢麻木至肘,下肢麻木至膝。舌淡苔薄白,脉细涩。证属气阴两伤,血行不畅,肌肤失养的血痹症(未梢神经炎)。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脉,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  相似文献   
38.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herapeutic result of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using Sextant-R system in treating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36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e, Sextant-R pere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group (Sextant-R group, 14 patients) and open pedicle screw fixation group (open surgery group, 22 pati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done on surgical incision, operation duration, sur-gical blood loss and deformity correction. Results In Sextant-R group and open surgery group respec-tively, the incision size was (7.1±0. 9) cm and (16.8 ± 1.6) cm (P <0. 05), operation duration (1.1±0.7) hoursand (2.4 ±0.8) hours (P<0.05), surgical blood loss (89.3 ±12.1) ml and (325.0±123.6) ml (P < 0.01), surgical draining loss (12.6 ± 3.2) ml and (147.3 ± 36.1) ml (P < 0. 01),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of Cobb' s angle (4.5 ± 2.4)° and (1.0± 2.3)° (P < 0. 05), sag-ittal index (10.2 ± 10.1)° and (5.5 ± 8.6)° (P < 0.05) and anterior height of fracture vertebral body (85.0 ±7.0)% and (95.5 ±2.2)% (P <0.05). Conclusion Pereutaneous pediele screw fixation using Sextant-R system is a goo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under strict control of surgical indications.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外源性心肌营养素-1(CT-1)基因被载体重组腺病毒(Adv)导入损伤大脑细胞后在细胞中表达的情况及其对凋亡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了解CT-1对损伤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于损伤脑区局部注射Adv—CT-1,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伤后及治疗后CT-1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TBI后1,3,7d,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CT-1基因表达轻度增加;伤后12h、1,3,7d,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caspase-3基因表达明显增加,1d达高峰,3—7d逐渐降低。Adv—CT-1转染损伤脑区治疗后12h-7d,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CT—1表达明显增加,7d达高峰;治疗后12h~7d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caspase-3基因表达较损伤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TBI后CT-1基因表达轻度增加,可能是机体对脑损伤后的反馈性保护机制;伤后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是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内在原因。伤后Adv—CT—1转染治疗可使CT-1基因在受损大脑中表达增加,而CT-1可下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这可能是CT—1保护损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红核脊髓束(RST)轴突再生和前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成年Wistar雄性大鼠24只,制备C3脊髓外侧索横切(C3Hx)模型,根据损伤区植入的不同成分分为3组(n=8):损伤对照组(明胶海绵+病毒缓冲液)、Adv-eGFP组(明胶海绵+Adv-eGFP)、Adv-CT1组(明胶海绵+Adv-CT1).荧光金(FG)于C5注射,4周后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计数观察RST再生;生物素化葡聚糖(BDA)于红核注射,脊髓切片观察RST再生;前肢不对称实验观察行为学的改变.结果 大鼠C3Hx损伤下区注射FG逆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标记的红核神经元分别为(12.1±4.3)、(15.2±2.6)和(33.0±5.2)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T的BDA顺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损伤下区BDA标记的神经元分别为(6.0±1.3)、(6.0±1.0)和(17.1±2.0)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C3Hx4周后AdV-CT1组使用伤肢时间(9.3%±3.3%)明显比损伤对照组(3.6%±1.4%)和Adv-eGFP组(4.1%±2.6%)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CT1转移促进RST再生和SCI后前肢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