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7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喉癌部分喉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癌部分喉切除术的方法.方法总结59例喉癌部分喉切除经验.其中喉裂开声带切除2例;垂直喉部分切除38例;水平喉部分切除10例;次全喉切除加同侧颈廓清术2例;水平喉部分切除加同侧颈廓清7例.结果本组病例的3年生存率为83.8%,5年生存率为68.2%;59例中56例顺利拔管;全部病人术后发音清晰,吞咽正常.结论声门癌与声门上癌(T1~T2)病人行部分喉切除是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282.
狼疮肾炎 (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SLE患者中约有 5 0 %~ 80 %可出现肾炎性改变 ,几乎全部出现肾损害[1 ] 。因此 ,LN的早期及有效治疗 ,已成为SLE治疗中的关键环节。环磷酰胺 (CTX)是目前治疗LN过程中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 ,我们就其对LN患者血中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LN患者 14例 ,均按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选择。全部为初治活动期患者 ,活动指数及评判标准参考SLE活动积分见表 1。 14例患者中 ,女 10例 ,男 4例 ,年龄 15…  相似文献   
283.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共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6例。对照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实验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曲美他嗪(口服用药,20 mg/次,3次/d)综合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脑钠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联合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血清脑钠肽分别为(46.1±5.2)%、(0.31±0.10)μg/L,对照组分别为(43.2±4.8)%、(0.42±0.09)μg/L,实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74.28%,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射血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84.
探讨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对去势雌兔血清胆固醇代谢及血管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为PTCA术后血管再狭窄及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切除卵巢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非高脂饮食,观察苯甲酸雌二醇对其血清胆固醇影响.行兔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实验模型.根据给予苯甲酸雌二醉剂量(0,2.20.100μg/kg/day)的不同分成四组,采用~3H-TdR掺入测定雌激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影响,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新生内膜增生厚度.结果:单纯去势雌兔,未给予苯甲酸雌二醇者,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虽有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未有显著性差异;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μg/kg/day肌肉注射不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血清胆固醇无变化;而20μg/kg/day即可显现出明显的抑制平滑肌增生作用,但20μg/kg/day与100μg/kg/day剂量比较其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苯甲酸雌二醇100μg/kg/day方可使血清胆固醇减少.结论:一定剂量的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并使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85.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临床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分析14例(22耳)ANS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听力学检查结果,14例均行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试,9例行纯音听阈测试,6例行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测试。5例行颞骨薄层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22耳)患者中,双侧ANSD 8例,单侧ANSD 6例。9例(14耳)行纯音测听的患者听力图以低频损失为主呈上升型7耳(占50%),覆盆型2耳(占14.29%),平坦型1耳(占7.14%),下降型1耳(占7.14%),全聋型3耳(占21.43%)。低频组(250Hz、500Hz)的平均阈值较中(1k Hz、2k Hz)、高频组(4k Hz、8k Hz)明显升高。声导抗鼓室图均为A型,镫骨肌反射消失。11例(6例单侧ANSD,共16耳)ABR未引出;其余3例(共6耳)ABR严重异常。14例DPOAE均正常引出。6例(9耳)ASSR结果均为极重度聋。结论 ANSD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目前尚无法确定。对疑似ANSD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对确诊的患者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86.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导致的新生儿休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休克病例70份,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新生儿疾病造成休克的严重程度、预后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67例纳入分析,合并外科疾病组16例,无外科疾病组51例;两组中重度休克分别为14例(占87.50%)和17例(占33.33%),X^2=14.373,P〈0.01;两组中死亡或放弃治疗后死亡分别为12例(占75.00%)和23例(占45.10%),X^2=4.364,P〈0.05;合并两个以上脏器功能损伤的分别为14例(占87.50%)和23例(45.10%),X2=9.641,P〈0.01;经单因素分析,合并外科疾病是新生儿休克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休克合并有外科疾病时,易发展成重度休克,且易合并多脏器功能的损伤,预后差。  相似文献   
287.
目的观察物理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3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交变电磁、电脑中频电、颈椎牵引综合治疗,每天1次,每次各2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并进行了病程与疗效、病情与疗效、疗程与疗效的观察,统计学用χ2处理。结果31例治愈3例(9.68%)、显效12例(38.71%)、好转15例(48.39%)、无效1例(3.22%)。不同病程的疗效比较显示,病程小于1年的疗效明显高于病程多于1年的病例(P<0.05);病情轻的疗效明显高于病情重的(P<0.05);治疗2个疗程以上的疗效明显高于1个疗程(P<0.01)。结论物理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神经根受压和脊髓受压较轻的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88.
突发性聋(突聋)通常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部分患者在3d以内降至最低点,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多为单耳发  相似文献   
289.
窒息状态下ABR及其脑干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豚鼠在窒息状态下ABR电位变化及其脑干功能的自然转归,探讨听觉通路损伤程度和临床意义。方法。听觉诱发电位仪和心电搏氧饱和度监测仪检测3组不同窒息时限的豚鼠的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氧饱和度(SO2)及心率(HR)等。结果 波V最易受缺氧的影响,波Ⅲ次之,波I最后消失和最早恢复,窒息时限影响脑干功能,导致1组和2组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差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窒息时间超过5min30s。实验豚鼠均死亡。结论 ABR可作为窒息状态下判断脑功能及脑死亡的重要辅助指标。应争分夺秒抢救窒息并及时处理心脑的损害。  相似文献   
290.
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属于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药物通过免疫介导或剂量依赖性毒性积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降低或者产生针对性抗体和补体替代途径的过度激活,导致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微血管血小板血栓引起器官受累,目前对于药物诱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认识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明确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机制、药物种类、风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