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筛查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1)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侧。(2)侧支循环开放形成,前交通动脉开放占63.5%,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6%,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结论:重度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速度下降,侧支循环建立,TCD与CTA从不同角度对颈动脉病变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个性化扫描技术在几种常见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心律失常患者226例,进行CTA检查,将原始冠状动脉图像与经过个性化重组技术处理后冠状动脉图像相对照,同时将行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比较,计算出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个性化重组后各组心律失常患者可评价冠状动脉血管段与重组前相比明显增多(P<0.05),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77.3%,阴性预测值为97.0%。冠状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50%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77.1%,特异度为98.9%,阳性预测值为74.8%,阴性预测值为99.2%。结论运用64层螺旋CT个性化重组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扫描的影响,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A对早期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1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斑块的病理与影像表现.结果 动脉硬化模型成功建成.CTA检查发现25处斑块,其中2处为假阳性斑块,12处为脂纹斑块,11处为纤维斑块.约15%斑块具有一定易损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发现早期动脉硬化方面中具有明显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均行腹部CT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梗阻部位包括:小肠26例,回盲部4例,结肠10例,直肠4例。与手术结果对照,CT对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2%(40/42),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1%(34/42)。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对肠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二维磁化准备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2D-MP-TrueFISP)序列在颅脑肿瘤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0例行头部增强磁共振检查的颅脑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增强前后行2D-MP-TrueFISP/2D-SPGR扫描,比较病灶在2D-MP-TrueFISP和2D-SPGR增强后的评分,在2D-SPGR与2D-MP-TrueFISP同一层面分别测量病灶、白质、脑脊液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SI),计算病灶的对比率(CR),比较病灶分别在2D-SPGR与2D-MP-TrueFISP增强前后的CR及在2D-SPGR与2D-MP-TrueFISP增强后的CR差异。结果 病灶在2D-MP-TrueFISP增强后的累积评分为9.0(9.0,9.0)分,明显高于2D-SPGR的7.0(6.0,7.0)分(Z=-6.86,P=0.00)。病灶在2D-SPGR和2D-MP-TrueFISP增强前后的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灶在2D-MP-TrueFISP 序列增强后的CR值,与白质比较和与脑脊液比较分别为1.58±0.46和8.50±2.47,均明显高于2D-SPGR的0.57±0.29(t=-17.38,P=0.00)和2.64±0.85(t=-19.71,P=0.00)。结论 相较于2D-SPGR,2D-MP-TrueFISP的增强程度及均匀性更好,轮廓更加清晰,且对病灶周围的水肿显示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椎动脉双点智能追踪法行单Volume头颅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行头颅CTA检查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采用椎动脉双点智能监测法进行扫描(实验组),40例采用手动触发法进行扫描(对照组)。选取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眼动脉为目标动脉血管,上矢状窦、直窦及乙状窦为目标静脉血管,测量目标动脉、目标静脉的CT值,同时记录两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眼动脉的CT值分别为(448.83±81.43) vs (480.07±112.50)HU、(403.40±92.11) vs (433.55±109.88)HU、(357.96±82.83) vs (375.57±104.10)HU、(452.56±91.50) vs (471.65±118.60)HU、(343.84±85.76) vs (374.31±114.66)HU、(205.47±60.69) vs (206.61±70.41)HU,实验组的目标动脉血管CT值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3、1.330、0.837、0.806、1.346、0.078,P值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的CT值分别为(117.18±56.60) vs (151.31±61.20)HU、〖JP2〗(145.41±63.08) vs (177.06±65.10)HU、(96.40±46.38) vs (136.18±49.78)HU,实验组目标静脉血管的CT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9、2.208、3.698,P值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JP2〗(363.8±8.99)mGy·cm和(366.5±8.68)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4,P>0.05)。实验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63±0.59)高于对照组(4.25±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结论:采用椎动脉双点智能追踪法行单Volume头颅CTA可显著降低颅内静脉污染,更准确地突显目标动脉,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人工血管移植术后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患者定期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血管探针等技术方法分析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4例主动脉瘤及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均通畅;1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3例通畅,5例轻度狭窄,2例中重度狭窄,3例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随访复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确诊为癌性SVCS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原发病变:肺癌位于右上肺叶8例,右上纵隔型7例,淋巴瘤2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2)上腔静脉梗阻征:单侧压迫(5例)、半环状包埋(8例)、环状包埋(4例)、夹心状包埋(1例).(3)继发侧枝循环:侧枝循环开放10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全面、准确地诊断SVCS,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0 引言 腹盆腔肿瘤临床较常见,但由于肿瘤血供丰富,周围组织侵犯率高,给临床手术治疗带来不小难度.本研究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在术前明确肿瘤血供情况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 与MRI 技术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应用 及相关分析。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于该院病理科PCNSL 患者的CT 与MRI 数据,患者先 进行头颅CT 平扫,对发现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进行MRI 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进行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1H-MRS)检查,将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观察PCNSL 的一般情况CT 表现和MRI 信号表现, 对比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和代谢产物,进一步分析1H-MRS 测量的代谢产物峰 值结果及其与ADC 值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58 例患者单发、15 例患者多发,共检出97 个病灶,病灶直 径0.8 ~ 5.9 cm。CT 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I 平扫呈等或稍长T1、T2 信号,67 个病灶周围可见少许水肿, 部分增强病灶可见尖角征、脐凹征及蝴蝶征。患者强化实性区与对侧正常区ADC、N- 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 脂质及Cho/NAA 值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PCNSL 的CT 平扫、MRI 平扫和增强及核磁1H-MRS 成像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PCNSL 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