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内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
93.
94.
桔梗的产地加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桔梗为桔梗科植物Platycodon grandiflorumA.DC.的干燥根[1]。现代研究表明桔梗中含有多种皂苷类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2,3],桔梗皂苷D,A,C等。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为主要的镇咳活性成分。《中国药典》[1]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4]中桔梗的炮制方法均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但在炮制前,药材多已经过产地加工,2005年版《中国药典》在药材的来源项中规定,桔梗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刮去外皮.... 相似文献
95.
中药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是现代中药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和产量。因此,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有力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6.
目的: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栀子治疗脑缺血的作用靶点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栀子治疗脑缺血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栀子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中药... 相似文献
97.
目的:对黄芩不同干燥状态切制的方法进行考察,并与传统饮片进行比较,探讨黄芩产地加工的可行性。方法:测定黄芩的含水量并切制饮片,HPLC比较测定各饮片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药材含水量在28%~42%时,不仅易于直接切制饮片,且饮片无变绿现象,浸出物及黄芩苷、黄芩素含量与传统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相近,可以作为黄芩饮片产地加工炮制的工艺条件。结论: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可简化饮片生产流程,有效地避免因黄芩苷水解导致的饮片变绿现象,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保证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建立具有生、熟大黄饮片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TLC及HPLC对生、熟大黄饮片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分析。结果: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5:5:1)和氯仿-甲醇-甲酸(6:1:0.2)2个展开系统的TLC鉴别和HPLC指纹图谱比较,均可以清晰地反映出2种饮片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上的变化。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显示,除苯丁酮及其苷类成分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成分的变化均较显著。结论:可将蒽醌苷及其苷元、二苯乙烯苷及鞣质单体的含量作为大黄生、熟饮片定量分析的指标,其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儿茶素可作为生大黄饮片的特征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99.
研究河南产白花前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ODS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根据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①白花前胡甲素[(±)praeruptorin A(Pd-Ⅰa)];②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③前胡醇[(-)-peucedanol];④6-甲氧基当归素(sphondin);⑤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⑥水化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结论:化合物4-6均为首次从白花前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0.
炒制对栀子饮片中鞣质含量及吸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炒焦、炒炭后的鞣质含量及其吸附力的变化规律,为揭示栀子饮片炒制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比较测定栀子及炒焦、炒炭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含量、pH与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栀子炒制后吸附率与鞣质含量明显上升,以炭药最高。栀子炒炭品的pH普遍高于炒焦品。栀子及其炒制品电导率没有规律性的变化。结论:栀子及其炒制品的吸附率及其鞣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研究炒焦、炒炭品的指标,pH可以作为栀子焦品与炭品的区别指标。为栀子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