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冠心病、可疑冠心病患者40例及对照组10例,进行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然后进行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果:该项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90%。结论:运动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果:该项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90%。结论: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有较大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心功能Ⅲ级~Ⅳ级NYHA病人经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失效后,再合用小剂量倍他乐克的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将2001年5月-2003年5月的12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继续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观察治疗后血压、心率、呼吸和肺部啰音的消失情况.结果经过1年~2年的住院观察及出院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总有效率、死亡率及住院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3.
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自行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成功地从活化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出hIL-10cDNA基因。并定向插入pUC18载体,经DNA序列测定最终确定为hIL-10cDNA基因,这将为今后hIL-10基因探针的制备和基因表达,进一步在基因水平上探讨hIL-10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4.
患者,男性,36岁。间断性发热、咳嗽、左胸痛15年。于1986年3月10日入院。患者自1973年4月起间歇性发热,咳白色粘痰,偶咯血,血量可达100~200ml/次,先后诊断“支气管炎”、“肺结核’,经抗炎、抗痨治疗,效果欠佳。体检;T38℃。气管向左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以蝶骨嵴为中心的翼点入路.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 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改善,遗留轻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余疗效满意.结论 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经翼点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但对与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66.
头孢克洛胶囊及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头孢克洛胶囊及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受试者采用3处理、3周期、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口服受试制剂头孢克洛胶囊、头孢克洛分散片和参比制剂500m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DAS软件处理。结果头孢克洛胶囊、分散片及参比制剂分散片峰浓度(Cmax)分别为(11.79±2.85)μg/mL,(13.07±3.53)μg/mL和(12.59±3.34)μg/mL;达峰时间(kmax)分别为(0.75±0.20)h,(0.62±0.17)h和(0.55±0.11)h;半衰期(tin)分别为(0.60±0.11)h,(0.56±0.08)h和(0,57±0.10)h;0→t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5.37±2.23)μg·h/mL,(16.15±3.75)μg·h/mL和(15.66±2.98)μg·h/mL;0→∞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5.67±2.26)μg·h/mL,(16.43±3.74)μg·h/mL和(15.93±3.02)μg·h/mL;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和F0→∞分别为(100.51±19.19)%,(100.70±19.00)%和(105.96±29.16)%,(105.87±28.52)%。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符合生物等效标准。结论头孢克洛胶囊、头孢克洛分散片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A(BMPR-IA)在角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烧灼大鼠角膜表面,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于烧伤后1 d、3 d、5 d、7 d、14 d处死大鼠,摘除角膜作病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段BMPR-IA在角膜各层次中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正常大鼠角膜组织表达BMPR-IA;角膜碱烧伤后,BMPR-IA在角膜上皮层的着染程度明显增强,且浸润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细胞均染色阳性.在各实验组中,烧伤后1 d组表达最强(P<0.05).烧伤后3 d、5 d时表达逐渐下降,至14 d时表达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BMPR-IA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BMPR-IA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以鸡为供体,以兔为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鸡→兔),将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6只;B组:碱烧伤组8只;C组:碱烧伤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10只。分别于碱烧伤术后(B组)或角膜移植术后(C组)第3、7、142、8 d抽取兔耳缘动脉血和房水,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角膜移植片平均存活(15.67±3.35)d。正常兔房水及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TNF-α,含量分别为(30.77±5.96)ng/L(、67.81±12.17)ng/L。术后各组早期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含量即升高(P<0.01),其中B组7 d后达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C组则持续升高,在观察期(28 d)内维持高水平,但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房水TNF-α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741,P<0.01)。结论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TNF-α含量变化可反应局部免疫学状态,但监测外周血TNF-α含量变化不能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发生的依据。  相似文献   
69.
萧山市1996~199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萧山市围产儿素质的基本状况 ,探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种类和发生率 ,寻找影响出生缺陷的可能因素 ,于 1996年始分别在本市中片、南片、东片的 3所市级医院和 1所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工作。 3年共监测围产儿 180 90例 ,占全市总出生数的 43.2 3%。监测结果 :围产儿死亡 16 4例 ,死亡率 9.12‰ ;出生缺陷 131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 7.2 4‰。共查出 42种出生缺陷 ,其中前 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 :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合并腭裂、多指 (趾 )、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提示要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婚前、孕前、孕期、分娩期、新生儿保健工作 ,增加产前诊断项目和提高诊断技术水平 ,以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健康供者性别与年龄因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血细胞分离室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311例单倍型健康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比较各组采集物WBC、单个核细胞(MNC)%、CD34+%、MNC数、CD34+数。结果男性组采集物的WBC、CD34+%、MNC数、CD34+数与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WBC、CD34+%、MNC数、CD34+数与女性组≤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CD34+数、MNC%与女性组>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MNC%、CD34+%、CD34+数与>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各项指标与>35岁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质量优于女性供者,≤35岁男性供者优于>35岁男性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