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肾移植后肺部感染8%-16%发展为重症肺炎,是目前预防与治疗的难点,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率高,死亡率高。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30例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多发生于肾移植后6个月,在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联合抗感染治疗。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10例死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例、心功能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2例,3例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14 d后痊愈出院。肾移植后的肺部重症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作者针对其临床特点创新性地将病程分为3期,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定期随访和规律复查,以及培养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预防。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用法,根据临床检查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类药物是治愈关键,根据病情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有效改善症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2.
肾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6例次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并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导致肾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总结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5%,多发生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期间,甲泼尼松总量、肺部感染、肝素透析及直接血管穿刺是肾移植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出血组患者移植肾脏近期存活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患者.及时、持续的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结论 DGF是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时期,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及时、彻底地控制出血,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合理应用透析方法有助于患者安全.应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有助于判断消化道出血发生风险,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3.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误诊情况。误诊为肾炎4例,上尿路结石3例,泌尿系感染3例,肾结核1例,前列腺增生1例。结果 1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肾盂移行细胞癌9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3例,伴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通过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输尿管镜及膀胱镜等检查均提示发现肿瘤病灶。8例患者随访6个月~15年,3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术后出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对长期血尿病史患者需进一步病因检查,B超、IVU、CT等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应提高对检查结果的正确分析和判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张波  王禾  张绍增  武国军  李欣  杨晓剑  于磊  张更 《医学争鸣》2003,24(19):1790-1792
目的: 探讨在初始类固醇冲击治疗后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 方法: 64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的肾活检标本,活检均于类固醇冲击治疗后3 d进行. 检测活检标本的细胞凋亡并与40例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非特异肾损伤标本进行比较.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在急性排斥组(n=64)中有44例患者标本中观察到淋巴细胞凋亡,34例中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20例中未检测到细胞凋亡. 对照组(n=40)中有24例检测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P=0.2351),淋巴细胞凋亡在4例患者中发现(P=0.000). 根据Banff分类Ⅰ级排斥反应为16例,Ⅱ级为34例,Ⅲ级为14例,检测到淋巴细胞凋亡分别为:14例,22例和8例(P=0.1530). 结论: 在初始类固醇冲击治疗后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中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是重要的,可能与排斥反应的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a etivator,TPA)活性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实验分正常对照组和缺血1h再灌注1h组、缺血1h再灌注2h组、缺血2h再灌注1h组、缺血2h再灌注2h组四个实验组,每组各取10例测定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浓度与TPA活性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与TPA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两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524,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的升高,从而导致视网膜组织TPA活性的增高,引起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6.
川芎嗪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防治作用的机理。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 ,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川芎嗪治疗组 ,于第 12周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OS和AR活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川芎嗪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NOS和AR活性、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糖尿病对照组。结论 :川芎嗪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NOS和AR活性 ,减少VEGF的表达 ,从而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多烯紫杉醇联合TNF-α抑制前列腺癌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人前列腺癌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多烯紫杉醇和TNF—α的联合作用下观察其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x、Bcl-2基因mRNA表达及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多烯紫杉醇组、TNF—α组及对照组相比,多烯紫杉醇和TNF—α联合治疗组可抑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且肿瘤体积明显减少(P〈0.01)。BaxmRNA表达上调,而Bcl-2mRNA表达水平下降,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多烯紫杉醇联合TNF—α对前列腺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引起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增高,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加速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特点及复发进展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膀胱PUNLMP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8例,女32例。年龄57(20~93)岁。单发肿瘤112例,多发肿瘤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136例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方案61例、吉西他滨方案58例、表柔比星方案11例、丝裂霉素方案11例),14例未行膀胱灌注化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复发、病理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150例术后随访25.6(5.5~122.7)个月,21例复发(复发组),复发时间为23.1(2.2~108.3)个月;12例病理进展(进展组),分别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9例,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例,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例,鳞癌1例,进展时间为21.5(2.2~56.3)个月。150例中,18例病理检查提示伴有内翻性生长模式的患者均未复发。复发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7、4、10例,未复发组(129例)分别为105、10、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0(1.0~3.8)cm和1.6(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进展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4、3、5例,未进展组(138例)分别为108、11、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展组和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3(1.0~3.8)cm和1.7(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是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OR=7.884,95%CI 2.815~22.082,P<0.05)和进展(OR=6.107,95%CI 1.659~22.473,P=0.006)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膀胱灌注化疗与术后复发(OR=1.026,95%CI 0.213~4.950,P=0.974)和进展(OR=2.100,95%CI 0.412~10.713,P=0.372)无相关性。结论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约14%,其中约50%的患者发生病理进展,多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初发肿瘤为多发是膀胱PUNLMP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膀胱灌注化疗不能降低膀胱PUNLMP患者复发和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09.
背景:腹腔镜手术比起开放手术有创伤小,应激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而对于腹腔镜手术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不一,目前,对于小儿腹腔镜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变化报道不多,尚无定论。目的:比较小儿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2004-05/2006-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小儿外科择期手术病例135例,其中腹行腔镜手术患儿65例,行非腹腔镜开放手术患儿70例。方法:检测其术前24h及术后3,24,48h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并记录其住院时间。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前24h,术后3,24,48h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结果:13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因子变化: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前后各细胞因子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非腹腔镜开放手术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术后3,24h均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48h开始回落,而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不明显(P>0.05)。非腹腔镜开放手术组术后24h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②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组短于非腹腔镜开放手术组[(3.5±1.0),(7.5±1.5)d,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小儿腹腔镜手术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0.
男性非器质性性功能不全的行为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xualincompetenceiscommonamongmen,amongwhich30%~40%belongstonon-organicsexualincompetence犤1犦.Managementapproacheshavereceivedmoreattentioninrecentyears.Wetreatedmenwithnon-organicsexualincompetenceusing“five-step”behaviorandrehabilitationmanagementduringFebruary1995~May2000.Therapeuticeffectwasfavorable.Hereisthereport.1Subjectandmethod1.1Inclusioncriteria(1)ED:insertionandinductionwereimpossibleduringsexualintercourse,erectionoccurredonceduringslee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