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供、受者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样分子(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与小肠、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集的4例活体小肠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及组织病理切片,5例活体肝脏部分移植供、受者及6例活体肾脏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HLA配型,针对MICA基因最常见的8个基因型13个等位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统计供、受者间等位基因匹配率,并分析其与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移植病例供、受者HLA配型均为半相合状态.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高者(6/13),其受者显示出相对较轻的临床、病理排斥反应及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而供、受体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低者(≤6/13),其受者则显示出相对较重的临床及病理排斥反应,生存时间亦较短.结论 活体小肠、肝、肾移植中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的匹配率高低与移植后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强度间存呈负相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低氧后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通过胶原酶消化、尼龙网过筛、差速粘附等技术对新生小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时,在培养液表面覆以液体石蜡形成低氧环境,常规培养作为对照,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丰富,可见少量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低氧星形胶质细胞表面伸出许多微绒毛样突起,线粒体肿胀,大量溶酶体形成。结论 低氧时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和修复并存。  相似文献   
103.
104.
血清PSA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前列腺手术前检测PSA,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42例,根据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中肿瘤的组织学形态,结合临床资料分别进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PSA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PSA值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目前尚无肯定的结论。结论:PSA值不仅是前列腺癌的一个筛选指标,而且可能是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5.
肾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6例次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并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导致肾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总结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5%,多发生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期间,甲泼尼松总量、肺部感染、肝素透析及直接血管穿刺是肾移植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出血组患者移植肾脏近期存活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患者.及时、持续的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结论 DGF是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时期,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及时、彻底地控制出血,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合理应用透析方法有助于患者安全.应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有助于判断消化道出血发生风险,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6.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腹膜后主动脉旁26例,位于膀胱6例。有典型儿茶酚胺症临床表现者29例,24h尿尿香草基杏仁酸(VMA)阳性率为70.8%,CT及MRI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6%及83.3%。膀胱嗜铬细胞瘤均经膀胱镜获定位诊断。结果 32例均经开放手术切除肿瘤。全组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术中应重视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长期严密的临床随访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误诊情况。误诊为肾炎4例,上尿路结石3例,泌尿系感染3例,肾结核1例,前列腺增生1例。结果 1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肾盂移行细胞癌9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3例,伴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通过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输尿管镜及膀胱镜等检查均提示发现肿瘤病灶。8例患者随访6个月~15年,3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术后出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对长期血尿病史患者需进一步病因检查,B超、IVU、CT等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应提高对检查结果的正确分析和判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人p53四聚功能域在提高抗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抗人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亲和力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递归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人IgG3上游铰链区与人p5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克隆入pUC19载体中构建pUC19/IgG3/p53克隆载体。将抗 PSA/CD3双特异性scFv克隆入pUC19/IgG3/p53载体中,构建多价抗PSA/CD3双特异性scFv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eeTag2-B中,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获得了多价抗PSA/CD3双特异性scFv融合基因,基因全长1638 bp,可编码546个氨基酸,与已发表的抗PSA/CD3双特异性scFv和人p53四聚功能域基因cDNA序列一致。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印迹实验证实为约67×103的特异蛋白条带,纯化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以特异性地结合PC-3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亲和力高于双特异性scFv。结论人IgG3上游铰链区/p53四聚功能域基因与抗PSA/CD3双特异性 scFv基因融合后表达产物的功能性亲和力大大提高,为提高抗体的功能性亲和力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特点及复发进展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膀胱PUNLMP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8例,女32例。年龄57(20~93)岁。单发肿瘤112例,多发肿瘤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136例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方案61例、吉西他滨方案58例、表柔比星方案11例、丝裂霉素方案11例),14例未行膀胱灌注化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复发、病理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150例术后随访25.6(5.5~122.7)个月,21例复发(复发组),复发时间为23.1(2.2~108.3)个月;12例病理进展(进展组),分别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9例,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例,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例,鳞癌1例,进展时间为21.5(2.2~56.3)个月。150例中,18例病理检查提示伴有内翻性生长模式的患者均未复发。复发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7、4、10例,未复发组(129例)分别为105、10、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0(1.0~3.8)cm和1.6(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进展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4、3、5例,未进展组(138例)分别为108、11、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展组和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3(1.0~3.8)cm和1.7(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是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OR=7.884,95%CI 2.815~22.082,P<0.05)和进展(OR=6.107,95%CI 1.659~22.473,P=0.006)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膀胱灌注化疗与术后复发(OR=1.026,95%CI 0.213~4.950,P=0.974)和进展(OR=2.100,95%CI 0.412~10.713,P=0.372)无相关性。结论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约14%,其中约50%的患者发生病理进展,多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初发肿瘤为多发是膀胱PUNLMP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膀胱灌注化疗不能降低膀胱PUNLMP患者复发和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10.
我们于2005年成功实施了1例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及肾脏联合移植手术,术后患者存活时间超过20个月,移植物功能良好.现将我们术后调控患者凝血功能的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