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但凶其椎弓根容积小、个体差异大,与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组织毗邻等原因使这一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寰枢椎椎弓根置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的:探索自主研制的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进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的原理,以建立一种精度更高、更为安全且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方法:置入前在头尾侧等分椎弓根的寰枢椎CT剖面图像上,于正中矢状线两侧、椎骨后部弧形骨线l各选取一点,其联线构成一条横线:位于该横线与切过寰枢椎后部最远点的水平线间的正中矢状线构成一条竖线,这样就在寰枢椎椎骨上即体内设置了一条长度已知且相互垂直的横线与竖线。术中在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尖端间和线配准器上各设定一条相互垂直的横线和竖线,即体外横线和竖线,其长度分别与体内横线和竖线相等。通过X射线侧位透视,将体内和体外的横线与竖线配准,并使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压寰椎后弓骨面,从而确定寰枢椎椎骨的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设定双黄入机器手两导针中心轴线间的距离与左右两置入点问的距离相等,且其中心轴线与正中面的夹角与术前测量的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正中矢状线的必角相等,实时动态监测下,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沿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侧置入。结果与结论:应用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当体内、外的横线及竖线配准及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密接触弧形骨面时,两导针的尖端只能落在左右椎弓根的置入点上。实时动态监测下,可保证沿寰枢椎左右椎弓根中一山轴线准确双臂入。  相似文献   
22.
目的:介绍使用蒙医蒙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观察。方法:使用蒙药火硝七味散(方要成分火硝20g,白硇砂10g,方海8g,冬葵果8g,良姜8g,荜拨8g,古月8g等共研细末),对5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治愈3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2%;排石最快的5天,10天以内排石者23例,20天以内排石者12例,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并探讨蒙医震脑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蒙医震脑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ET、NO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73.33%,治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浆ET和N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蒙医震脑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较好的调节患者的血浆ET、NO水平,从而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4月该科采用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术后2~5 d复查颈椎CT/MRI评估减压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87±26.7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3±0.74)d;1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87±2.62)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7.00±1.20)、(1.07±0.80)、(0.93±0.80)、(0.87±0.64)、(0.73±0.70)和(0.80±0.77)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47±1.36)和(16.40±0.63)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6.00±0.58)和(5.93±0.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无一例患者颈椎手术节段不稳定。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远期疗效和对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椎管镜下B-Twin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方法 对2006年至2008年入院行上述手术方法治疗的3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植骨融合率情况.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所有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未见融合器后移及沉陷,无并发感染.JOA评分:优18例,良8例,总优良率86.6%.滑脱率、复位率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椎间高度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椎管镜下B-Twin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长期疗效随访优势明显,是效果优良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26.
【摘要】 目的:评估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应用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34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3~73岁(58.4±9.4岁),体质指数24.6±2.9kg/m2;L2/3 1例,L3/4 5例,L4/5 17例,L5/S1 11例(电磁导航组)。以同时间段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5~73岁(58.1±10.2岁),体质指数26.5±3.8kg/m2;L1/2 1例,L2/3 1例,L3/4 3例,L4/5 12例,L5/S1 3例(C型臂透视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电磁导航组和C型臂透视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0.4±3.3min、3.6±1.0次、173.8±23.9min和44.1±6.1min、22.8±4.9次、190.2±12.5min,电磁导航组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置钉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97.1% vs 95.0%,P>0.05);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行翻修手术。随访6~27个月(平均17.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背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效果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97.1% vs 95.0%,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性较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巴马猪肝大部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策略。方法健康雄性巴马猪30头,采用肌肉注射氯胺酮12mg/kg镇静后,戊巴比妥钠24mg/kg诱导气管内插管,行肝左三叶切除术,术中异氟醚维持麻醉。术中依据循环波动适时调整麻醉用药,依据脉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调整机械通气参数。结果实验所用30例巴马猪中,26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幅度均〈20%,颈静脉压(JVP)维持在3~6mmH2O,脉氧饱和度(SpO2)均保持在95%以上,3例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小型猪肝大部切除术的麻醉要求用药适当、监测完善、液体管理良好、生理指标异常的及时妥善处理,尤其重视在肝大部切除前后维持循环稳定,妥善保护剩余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28.
萨病的预防     
张昌盛 《中国蒙医药》2011,(10):734-737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在局麻下,经后路对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5—65岁,平均31岁)上颈椎不稳(包括骨折,脱位,先天畸形,上颈椎肿瘤)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并行骨诱导活性材料(BMP)植骨。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外侧缘中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下方约3mm处,钉道内倾10°,头倾5°;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内上象限中点,钉道内倾约25°,头倾约25°。螺钉直径为3.0mm或3.5mm,寰枢椎钉长24—32mm。结果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100min。术中未损伤椎动脉、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及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现象,MRI示神经压迫解除,术后3~6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达到满意融合。术前合并神经症状10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9例,症状改善1例。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等引起的上颈椎不稳,在局麻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