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辖区内水上流动作业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防止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发生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方法根据对91名水上流动作业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 91名水上流动作业人员中,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33.19%。结论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和特殊性,水上流动作业人员极易感染血吸虫病,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模型,小鼠抗结核含药血清制备体系,建立抗结核药物筛选的巨噬细胞模型评价体系.方法按常规方法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一定比例感染结核杆菌,建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利用已知及新研发的抗结核中西药物制备小鼠含药血清,与小鼠巨噬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模型共培养,破胞溶解后转种罗氏培养基,通过生长情况对比,建立巨噬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模型抗结核药物筛选的评价体系.结果成功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利福平、猫爪草、欣痨宁等抗结核中西药物的含药血清进行抗结核效应评价,与现有资料报道相一致.结论巨噬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模型对抗结核药物筛选的评价体系可用于各种抗结核药物的筛选,弥补了抗结核药物筛选的体外MIC法及体内抗结核活性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3.
44.
杨氏欣痨宁胶囊抗结核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复方中成药制剂杨氏欣痨宁胶囊 (YLN)对豚鼠结核病模型的抗结核作用 ,为YLN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基础研究依据。方法 动物随机分组 ,建立豚鼠的结核分枝杆菌H 37Rv株感染模型 ,观察以下受试动物指标 :体重、脏器病变程度 (肉眼观察 )、脏器 (脾、肺、肝 )重量指数、豚鼠脏器结构分枝杆菌定量培养的菌落形成单位 (CFU)。结果 ①YLN高、中、低剂量组 [1.0 ,0 .5 ,0 .2 5g (kg·d) ]体重显著大于模型空白对照组 ,YLN与异烟肼 (INH)联合用药组豚鼠体重大于INH单用药组 (P <0 .0 5 ) ;②YLN各剂量组肉眼观察脏器病变程度均有改善作用 (P <0 .0 5 ) ;③YLN各剂量组脏器重量指数 ,除YLN低剂量组脾和肝重量指数外 ,其余各组脏器重量指数显著降低 (P <0 .0 5 ) ,INH与YLN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用药 ;④YLN高、中剂量组豚鼠脏器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培养的CFU数显著低于模型空白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各剂量YLN对豚鼠结核模型具有显著抗结核杀菌作用 ,以高、中剂量YLN尤为显著。YLN与INH联合用药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目的检测2种动物红细胞(绵羊红细胞SRBC和猪红细胞PRBC)免疫家兔所制得溶血素的效价,比较其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制备符合免疫学实验及教学需求的高效价溶血素的较好方法.方法分别选择绵羊红细胞(SRBC)和猪红细胞(PRBC)经皮内多点注射、耳缘静脉注射家兔以制备溶血素,再用补体溶血试验检测2种溶血素效价的高低,并比较二者在免疫学溶血实验及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结果经补体溶血试验测得2种溶血素效价分别是:抗-SRBC为1:4 800;抗-PRBC为1:1 200.结论抗-PRBC溶血素效价低于抗-SRBC溶血素,但2种溶血素在溶血反应中均可产生较好的溶血效果,故PRBC能替代SRBC制备溶血素,并成功用于免疫学溶血实验及教学中. 相似文献
49.
复方中药对小鼠结核病模型的免疫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随机分组,建立ICR小鼠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感染模型,研究复方中成药制剂杨氏欣痨宁胶囊(YLN)的免疫调节抗结核作用。为YLN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基础研究依据。结果发现,YLN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ICR小鼠胸腺重量指数。YLN高、中、低剂量组与猫爪草组增加ICR小鼠结核动物模型血清IFN-γ水平(P<0.05);YLN中剂量组则明显抑制血清IL-10水平(P<0.05)。表明YLN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抗结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细菌性糖结合疫苗的出现改变了儿童疫苗的应用策略。目前应用于结合疫苗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id,DT)以及白喉类毒素突变体无毒变异体交叉反应物质197(Cross-reacting Material197,CRM197)。研究显示,以DT为载体的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要弱于另外两种载体蛋白,以TT为载体蛋白的多价结合疫苗可降低糖类抗原的免疫原性,而以CRM197为载体的多价结合疫苗对减弱糖类免疫原性影响较小,但是可引起旁观者干扰,尤其是对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和乙型肝炎(hepatitis B)的免疫反应。基于此,只有可避免这些问题的新型载体才能推进儿童免疫规划及结合疫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