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速尿、螺内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中药益气化瘀利水方.对两组治疗后疗效评定等级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和腹水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水消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初次腹水疗效满意,不仅可缓解症状,还可改善肝功能,缩短腹水消退时间,减少再发腹水几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测定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的水平,探讨胃泌素在该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52例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泌素值并观察其变化。结果:152例患者中有79.60%伴有血清胃泌素值升高,而且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胃泌素值升高显著(P<0.05),重度患者升高最显著(P<0.01);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血清胃泌素值亦随之下降(P<0.05),中度患者下降最显著(P<0.01);胃泌素值居高不降者,病情凶险。结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血清胃泌素升高,血清胃泌素值的测定可做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3.
病例1,女性,40岁。发热8d,伴恶心、呕吐、少尿3d,体温最高38.7℃,热型不规则,伴微寒,全身疼痛。当地用感冒通片及青霉素治疗,效果不好。5d后出现恶心、呕吐、伴面色发黄、眼黄、尿茶褐色,量少,门诊按“急性黄疸型肝炎”入院。查体:体温38.5℃...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对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指征(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2或肝纤维化分期≥S2)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LT水平2×ULN慢性HBV感染者207例,根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为G2和S2组(87例)与≥G2或≥S2组(120例)。记录其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APRI评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APRI与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ALT、AST、PLT及APRI对ALT2×ULN患者抗病毒适应证的判断效果。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PRI与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1、0.597,P值均0.001)。在ALT、AST、PLT、APRI对抗病毒适应证的判断效果中,APRI的判断价值最高,其对判断≥G2或≥S2组、≥G2组、≥S2组的AUC分别为0.913、0.882、0.881。APRI预测≥G2或≥S2组的AUC为0.913(95%可信区间为0.871~0.954),最佳截断值为0.5324;当APRI≥0.5324时,患者存在显著的肝组织学病变,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2或纤维化分期≥S2,达到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其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0%、89.66%、92.11%、83.87%。结论 APRI对于协助了解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变化、决定抗病毒治疗时机有较好的判断价值,可减少临床应用肝穿刺有创评估组织学改变的频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联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病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 2 1例难治性肺结核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方案为 :强化期 3~ 6个月 ,氧氟沙星 0 .6g/d ,丁胺卡那霉素 0 .6g/d ,雷米封 0 .6g/d ,利福平 0 .6g/d和吡嗪酰胺 2 .0g/d ;巩固期时停用丁胺卡那霉素和吡嗪酰胺 ,其他药物剂量不变 ,继续服用 ;总疗程 2年。治疗方法每天 1次顿服。观察指标 :每月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痰查抗酸杆菌 3次 ,每 3个月拍胸片 1次及观察用药的副作用 ,观察标准主要是细菌学指标和胸片指标。结果 :治疗后痰菌阴转率 71.4 3%(15 /2 1) (P <0 .0 1) ;病灶吸收好转率为 71.4 3(15 /2 1) (P <0 .0 1) ;空洞缩小或闭合率为 4 7.6 2 % (10 /2 1) (P<0 .0 5 )。结论 :①对于难治性结核病必须要联合应用敏感的药物 ,并要延长治疗时间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 ;②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同时应用 ,才能有效地延缓耐药性 ,保障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巨大张力性肺大疱是肺气肿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一个或数个肺细叶充气胀破而形成.它往往存在于慢性呼吸道疾患的基础上.由于炎症,一方面使局部小气道不全阻塞或瘢痕组织引起支气管活瓣性阻塞,使肺泡内压不断增加.体积增大.另一方面,使肺泡中弹性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致肺组织损伤.一般性气肿大疤临床上可没有症状,在巨大张力性肺大疱时,临床上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胸闷、气急及呼吸困难等,与自发性气胸很相似,易误诊为气胸.我们报告2例巨大张力性肺大疱均被误诊为气胸.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干复津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干复津15μg治疗,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ALT、HCV-RNA持续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1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24周时完全应答率和随访6月时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7.74%和41.93%。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经干复津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7.8%和19.35%(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432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组),其中包含普通型234例,发热重型198例。于入院时和治疗3d、7d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全血白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并与3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组血糖、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糖阳性率及白细胞数阳性率(P〈0.05);其中重型患儿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普通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3d后观察组hs-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重型患儿明显降低(P〈0.05)。治疗7d后观察组血糖、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重型患儿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病情严重程度与空腹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CRP可作为手足口病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的敏感指标,而血糖和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纤维化症状体征的缓解情况及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采用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干扰素治疗,6月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肝纤维4项及IFN-γ含量。结果:2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提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升高血清IFN-γ含量(P〈0.01);在降低ALT、AST、HA、PCⅢ、Ⅳ-C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碱联合干扰素可升高血清IFN-γ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同时还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HBV复制标志物阴转,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对大鼠急性肝衰竭(AHF)的保护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AHF组)、治疗组(甘草酸苷组),静脉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 mg/kg,2次,每次间隔24 h,复制AHF动物模型。治疗组动物除予TAA外,于实验前3 d至实验结束分别静滴甘草酸苷注射液2 mL/100 g,对照组和AHF组同时皮下注射0.9%氯化钠液1 mL/100 g。AHF组、治疗组于第2次注射TAA后24 h,随机各取8只,治疗中分时段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肝功能、PTA、血清内毒素及多种炎性因子水平。2周后,取肝组织,用10%甲醛液固定,检测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PCNA)。结果与AHF组、对照组相比,治疗中,治疗组血清ALT水平降低(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同比例)降低,而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值较高(P〈0.01);治疗后各时相点,治疗组TNF-α水平较低(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及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甘草酸苷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肝组织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