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题释义: 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蔓蓦、松树皮、越桔、绿茶等植物中,特别是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原花青素。自从1961年德国科学家KARL首次在葡萄籽中分离出了2种多酚化合物开始,很多学者对各种花青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原花青素具有强力的抗氧化、减少细胞酶抑制以及血管保护等活性,体外实验显示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还具有较强的抗细胞凋亡作用。 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是一类蛋白酶家族,成员较多,在人类已经鉴定了11种不同的Caspase,根据其蛋白酶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3个亚族:Caspase-1亚族包括 Caspase-1、4、5、11;Caspase-2亚族包括Caspase-2、9;Caspase-3亚族包括Caspase-3、6、7、8、10。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学机制,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共2次,每次100 μg/kg,间隔24 h,在第2次注射完成后随即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治疗组进行相同造模,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同时肌肉注射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200 μg/kg,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对照组采用相同剂量注射生理盐水;最后一次注射后第4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常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计数空缺骨陷窝,Hoechst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股骨头组织Caspase-9、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空缺骨陷窝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空缺骨陷窝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 < 0.01);②对照组股骨头组织凋亡细胞较少;模型组股骨头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呈致密浓染;治疗组中凋亡细胞数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③模型组Caspase-9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Caspase-9的平均吸光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模型组Bcl-2的平均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Bcl-2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④结果表明,骨细胞凋亡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9的表达来减少骨细胞凋亡的发生。 ORCID: 0000-0002-5431-8717(张志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2.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与调控。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法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下肢创伤(手术)合并深静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根据中医辨证属瘀热内结型以活血通络1方、气滞血瘀型以活血通络2方内服,外用通络外洗方,并结合手法按摩及自主功能锻炼。对照组30例,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口服血栓通。2组均以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法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下肢创伤(手术)合并深静脉栓塞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头风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6例用头风汤 ,对照组 36例用尼莫地平治疗 ,均连续 3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均非常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 .0 1 )。结论 :头风汤可搜风通络、祛淤止痛、降逆除痰 ,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5.
陈小曼  张志峰  李建宁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34-1637
目的:探究联合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在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就诊的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是否伴有冠心病,分为单纯T2DM组和合并冠心病组.此外,选取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人群相关生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4项传统血脂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PTP 1 B、血浆Lp-PLA2水平以及HDL中SAA水平,分析指标水平与T2DM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冠心病组HDL-C(0.99±0.43 mmol/L)低于单纯T2DM组(1.51±0.37 mmol/L)和对照组(1.49±0.4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组患者的TC、LDL-C(5.68±0.35 mmol/L、3.35±0.63 mmol/L)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TC、LDL-C(5.22±0.87 mmol/L、3.19±0.32 m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组Lp-PLA2水平(265.43±42.95 ng/mL)高于单纯T2DM组(141.54±39.56 ng/mL)和对照组(39.49±47.17 ng/mL);合并冠心病组PTP1B水平(89.36±14.65 ng/L)高于单纯T2DM组(71.49±9.12 ng/L)和对照组(47.50±13.86 ng/L);合并冠心病组A-SAA水平(25.64±6.98 mg/L)高于单纯T2DM组(16.56±6.98 mg/L)和对照组(4.75±1.33 mg/L),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P1B、A-SAA、Lp-PLA2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T2DM合并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敏感指标,可作为预测风险T2DM合并冠心病风险的早期检测指标.联合检测PTP1B、A-SAA、Lp-PLA2对T2DM合并冠心病的诊断鉴别以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以研究人体运动为目标,运用人体解剖学的、人体生理学的、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体运动规律。肌肉力学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基础。肌肉的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它与组成肌肉的各种成分的力学特性有关。不同的运动状态下骨骼肌生物力学特征也各不相同,导致的运动损伤也因此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肺气肿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肺气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应用头皮针输液,观察两组在穿刺次数、液体渗漏、静脉炎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穿刺次数、液体渗漏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气肿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减轻多次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少了静脉血管的损伤,保证了静脉途径用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正常淋巴结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5例正常淋巴结60个,20例良性肿大淋巴结72个及30例恶性肿大淋巴结85个的L/S比值,内部回声特点、CDF I、DP I表现及PW D频谱特征。结果:良性肿大淋巴显缩小或消失,皮质非均匀性增宽。正常淋巴结L/S比值2.47±0.26;良性肿大淋巴结L/S比值2.2±0.2;恶性肿大淋巴结L/S比值为1.61±0.24。CDF I显示良性淋巴结内血流较丰富,较规则的树枝状分布,而恶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则多呈不规则紊乱血流信号,DP I比CDF I显示更为敏感。门髓质动脉干Vm ax分别为(8.1±1.6)cm/s、(19.2±5.3)cm/s、(30.6±12.8)cm/s。R I分别为0.56±0.04,0.68±0.06,0.72±0.0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在心肌微环境的旁分泌作用中,Wnt11与BMP2对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将心肌细胞及转染Wnt11质粒的3T3细胞置于上层、BM—MSCs置于下层培养,前3天应用含50μg/L Noggin(BMP抑制剂)培养液、第4天换用含0.5μg/L BMP2的培养基诱导培养至第14天。根据不同诱导条件,培养细胞分为7组:阳性对照组(Heart组)、CM组、CM+BMP2组、CM+Wnt11组、Wnt11+BMP2组、CM+Wnt11+BMP2组、阴性对照组(BM—MSCs组)。诱导培养结束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GATA4、Mef2c)和成熟心肌细胞特异性基因(cTnI、ANP、d—MHC、B—MHC)mRNA表达水平。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心肌细胞旁分泌微环境下,Wnt11与BMP2协同作用组(CM+Wnt11+BMP2组)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和成熟心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其他共培养对照组,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细胞旁分泌微环境中,Wnt11协同BMP2表达可提高BM—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局部注射多柔比星毁损背根神经节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50):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A组)、C型臂引导下局部注射多柔比星毁损背根神经节组(B组)和CT引导下局部注射多柔比星毁损背根神经节组(C组).B组和C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分别在C型臂和CT引导下毁损背根神经节,根据躯体神经的节段性分布选择疱疹病毒侵犯最重的3个节段脊神经.穿刺成功后,在每个节段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1 ml,15 min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4.7 mg和多柔比星3.3 mg.局部给药后根据疼痛程度继续口服羟考酮缓释片和加巴喷丁.记录患者因药物副作用退出情况.分别于局部给药前、局部给药后24 h、1周、1、3、6个月进行VAS评分、睡眠干扰评分(SIS)和简化麦吉尔评分(SF-MPQ),并记录上述各时点口服药物剂量及局部给药后12 h内气胸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因药物副作用退出率、VAS评分、SIS评分和SF-MPQ总分、羟考酮缓释片和加巴喷丁的剂量均降低(P<0.05);B组与C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气胸发生率为10%,C组无一例发生气胸,C组气胸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CT引导下局部注射多柔比星毁损背根神经节可有效地减轻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且安全性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destruct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a with local doxorubicin injection guided by CT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volving thoracic back reg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oracic back reg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 n = 50 each): group A oral medicine; B and C groups undergoing local inje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arm and CT respectively + oral medicine. Three spinal segments severely affected by herpes virus were chosen for paravertebral puncture. 1% lidocaine 1 ml was injected at each segment as test dose. Fifteen minutes later doxorubicin 3.3 mg and betamethasone compound 4.7 mg were injected at each segment if no side-effect occurred. All 3 groups were given oral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of pain after local injectio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exited from the study becaus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al medicine was recorded. VAS, sleep interference score (SIS) and a short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the day before (baseline), 24 h, 1 week, 1, 3 and 6 months after local injection. The dosage of oxycodon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 and gabapentin was recorded, and also the incidence of pneumothorax within 12 h after local injection. Results The exit rate, VAS, SIS and SF-MPQ scores, dosage of oxycodone extended-release tablet and gabapenti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B and C groups than in group A,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pneumothorax was 10% in group B but no pneumothorax developed in group C.Conclusion Destruct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a with local doxorubicin injection guided by CT i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