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患者最直接感受到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安全工作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效益。  相似文献   
92.
肾上腺增生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在病理学上可分为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髓质增生和肾上腺皮质髓质增生三种类型.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的诊断必须建立在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的生化证据基础之上,确定肾上腺皮质增生的ACTH依赖性和形态学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对增生明显侧肾上腺进行后腹腔镜单侧切除、辅以术后严密观察的分期手术是较为合理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相容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10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完成。实验材料:①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单纯性骨囊肿行自体骨髓注射治疗的患者(年龄10~16岁,平均14.5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实验分组:使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的条件培养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分为实验组(RPMI1640完全培养液 成骨细胞 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促增殖组(完全培养液 成骨细胞 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 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正常培养组(完全培养液 同等数量的成骨细胞)。实验评估:①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6h,1,3,7d时细胞形态。②成骨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后生长增殖特性:于接种后24h,各组均取6孔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贴壁细胞,包括材料上贴附的细胞,计数孔内细胞数及平均细胞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于接种后1,3,5,7d采用酶联免疫监测仪测410nm波长的吸光度值,计算每1000个细胞的吸光度值。结果:①成骨细胞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复合培养6h,细胞多为单层结构,形态多样,有数个突起;复合培养1d,成骨细胞附着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并深入到材料的孔隙内,与材料牢固结合,并在材料表面伸展,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复合培养7d,细胞数量增多,可见少量胞体表面及细胞间有颗粒状钙盐结晶沉积,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②成骨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后生长增殖特性:实验组细胞接种后,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加,仍可保持正常的分裂增殖速度,与正常培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培养4,5,6,7d后促增殖组细胞附着载体后数量增长明显高于实验组、正常培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3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每1000个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均逐渐增高(以实验组为例,复合培养1,3,5,7d分别为0.0121±0.0014,0.0154±0.0013,0.0172±0.0012,0.0183±0.001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可以在一定的生物载体上正常生长、增殖,并保持生理功能。②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此过程中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表面标记,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10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骨髓组织均取自单纯性骨囊肿行自体骨髓注射治疗的患者,年龄10~16岁,全部在患者家属的同意下,于后方髂嵴骨髓穿刺,一次性采集骨髓20mL。Percoll梯度离心,附壁筛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②原代接种后48h换液,待贴壁细胞即将铺满瓶底时用胰酶消化分离,按3×103/cm2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记为P1;传代培养过程中贴壁细胞彼此融合,铺满整个培养板的底面时,再重复以上操作,记为P2,以此类推,传代培养直至细胞出现衰老征相。③取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消化后计数2×105细胞与抗CD34,CD44抗体室温反应30min,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④将生长良好的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00个/孔种植在96孔培养板中,加入完全培养液的同时,再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使其成为浓度分别为0,1,5,10,25,50,100μg/L的条件培养基,每个浓度重复5孔。培养2d后,于各小孔内加入5g/L噻唑蓝20μL,继续培养4h后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200μL,用酶标仪在492nm波长下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⑤实验分组同上,各培养孔加入TritonX-100100μL,4℃过夜,每孔加入碱性磷酸酶底物液150μL,酶联免疫监测仪测定410nm波长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生长曲线分析:原代接种后5~9d为细胞生长潜伏期,11~16d为对数增殖期,18~20d为生长平台期。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为12~24h,对数增殖期为7~10d,11~13d进入细胞生长平台期。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不表达CD45。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空白对照比较,较低浓度的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即可显著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t=2.852,P<0.05),且与其浓度成正性量效关系。25~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可产生显著抑制作用(t=3.248,P均<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迅速扩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增殖作用与浓度成正性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
窦性心率振荡现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如何识别心脏病中的高危患一直是心血管医生关注的热点。起初人们把左室功能、心律失常诱发频度以及心肌传导异常作为评判的基础。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危的心脏病患存在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2个检测指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HRV反应的是窦房结对内外源性刺激整体的调节程度,而BRS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应用苯福林来观察血压与心动周期之间的关系。他们均不能精确地反应内源性刺激所触发的反射性调节。  相似文献   
96.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肾外错构瘤(AML)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并发肾上腺皮质髓质增生的腹膜后肾外AML,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疗问题予以讨论。结果:施行右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施行左侧肾上腺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阵发性高血压及相关症状消失,生化检查结果正常。结论:腹膜后肾外AML是一种罕见的有潜在恶性的间叶瘤,结合CT及MRI可作出较为准确的术前诊断,但确诊有待于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应尽量采取保留肾脏的单纯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复杂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疗效及对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共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及甲状腺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2、3 d)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1 d疼痛程度,检测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11.01±1.26)mL、(56.67±6.03)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44±1.57)mL、(61.82±6.52)min(t=3.18、2.59,P0.01)。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2、3 d及总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期(t=4.25、7.23、12.62、7.20,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分别为(8.17±0.86)d、(5.17±0.5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5±1.12)d、(6.30±0.68)分(t=3.06、5.65,P0.0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和永久性喉后返神经损伤率分别为5%和0,均低于对照组的35%和30%(x~2=3.91、5.71,P0.05)。结论:在复杂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可促进患者康复及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90~2000年手术治疗的32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术前、术中、术后控制血压的方法。结果32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病理证实1例为恶性,31例为良性。27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结论 术前应明确诊断,严密监控血压,充分的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将86例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法,即行腹部正中切口;观察组采取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即腹腔镜4孔操作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对所有患者行2年的定期随访,记录局部复发和生存病例数。结果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年期对照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98%和90.70%,观察组分别为2.33%和95.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6例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6~9mg/d,静脉点滴。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腹胀腹痛消失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检测两组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腹痛、肛门排气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明显,且可抑制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