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81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79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467篇
预防医学   221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59篇
  10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转APP/PS1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APP/PS1小鼠)早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乙酰胆碱能系统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Morris水迷宫法评定3月龄APP/PS1小鼠及相应野生型(WT)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沉积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含量以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并探讨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与其空间记忆能力、ChAT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水迷宫评定结果显示两组小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APP/PS1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29.02±4.27)%〕和距离百分比〔(28.85±3.77)%〕较WT小鼠均下降(P<0.05)。APP/PS1小鼠脑组织中尚无Aβ斑块的沉积。APP/PS1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45.23±1.40)ng/g prot〕和ChAT活性〔(279.53±12.13)U/g组织湿重〕均较WT小鼠〔分别为(54.08±4.84)ng/gprot、(315.84±11.32)U/g组织湿重〕显著降低(P<0.05),两组小鼠脑组织中AChE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与其空间记忆功能(目标象限航行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航行路程百分比)呈正相关(r=0.861、r=0.874,P<0.05),ACh含量与ChAT活性呈正相关(r=0.926,P<0.05)。结论 APP/PS1小鼠空间记忆功能障碍、ACh含量减少和ChAT活性降低可发生于Aβ斑块沉积之前。脑组织中ACh含量减少和ChAT活性降低可能与APP/PS1小鼠记忆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3例男性患者来自2个家系,其中2例为兄弟,发病年龄41~43岁,主要症状是四肢肌无力,伴随双足麻木和行走不稳。查体发现四肢近端肌力下降、末梢性感觉丧失和Romberg征阳性。3例患者的血尿代谢筛查均提示存在血多种脂酰肉碱水平升高和尿戊二酸水平增高。3例患者均进行了神经电生理、肌肉活检以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检查,2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 3例患者的肌电图分别出现肌源性损害、可疑神经源性损害和无异常。3例患者的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或不能引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在1例出现轻度减慢。3例患者的骨骼肌均可见肌纤维内脂肪滴显著增多,2例有个别破碎红纤维,2例出现小角状肌纤维。2例患者的腓肠神经均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中-重度减少,伴随有髓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再生。3例患者均携带ETFDH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2兄弟为c.65A>G和c.242T>C,另1例为c.770A>G和c.1450 T>C。结论 ETFDH基因突变导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可以伴随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报告1例经生化和致病基因分析而确诊的成人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Ⅰ型(GA-1)患者,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脑梗死与戊二酸尿症Ⅰ型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治疗后的随访.方法 1例51岁脑梗死患者,报告其临床经过、生化特点和头部核磁共振改变.血液和尿液生化检查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尿有机酸、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液氨基酸/酯酰肉碱谱.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戊二酰辅酶A脱氧酶编码基因(glutaryl CoA dehydrogenase,GCDH)的突变分析.并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生化、尿有机酸及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该患者以脑梗死起病,头部MRI示右侧大脑半球多发脑梗死,双外侧裂明显增宽,双侧颞叶前部蛛网膜囊肿,轻度皮质萎缩.尿有机酸分析检出大量戊二酸和3-羟基戊二酸,GCDH基因检测发现为复合杂合性突变(G178E和R402Q),确诊为戊二酸尿症Ⅰ型.同时发现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游离肉碱和多种酯酰肉碱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接近正常,尿有机酸分析戊二酸浓度较前显著增高,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 尽管戊二酸尿症Ⅰ型多于婴幼儿期发病,但也存在非常罕见的成人晚发型.戊二酸尿症I型可能是造成脑梗死的因素之一.在成人卒中患者中,如果没有发现其他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应进行代谢障碍筛查以除外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泛素阳性包涵体在运动神经病(MND)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成分及与神经细胞变性的关系。方法:对5例MND和9例非神经系统变性病对照患者脑和脊髓进行苏木素-伊红、快蓝和Bodian常规染色,抗-泛素、抗-tau蛋白、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抗-神经丝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例MND抗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在其中4例细胞 质内发现单线-线团样包涵体、透明包涵体、路易体样包涵体和不规则包涵体、相应前角细胞存在轻中度变性。3例海马颗粒细胞内出现泛素阳性包涵体。1例患者脊髓前角细胞内少数泛素阳性包涵体抗神经丝蛋白染色也阳性,各种泛不阳性包涵体抗tau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为阴性,结论脊髓前角细胞质内的泛素阳性包涵体是MND较为特异的免疫病理改变,不同类型包涵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与相应神经细胞的变性相关。少数泛素阳性包涵体含有神经丝蛋白成分,海马颗粒细胞内出现泛素阳性包涵休提示此病同时累及非运动系统,并可能 与MND临床上智能或精神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报道1例出现肌肥大和肌强直的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伴随炎性肌肉病患者.方法 患者男性,33岁,近10年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四肢无力和肌肉强直2年,伴随胸锁乳突肌和胫前肌肥大.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肌电图以及肌肉超声检查,并行股四头肌活体组织检查,标本进行组织学和标记炎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萎缩性肌强直蛋白激酶基因的CTG重复次数和2型锌指蛋白9基因的CCTG重复次数的基因检查.结果 肌电图检查示强直电位和肌源性损害,肌肉超声提示肌肉肥大,肺活体组织检查提示炎性改变.辅助检查示贫血、尿蛋白阳性和血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均降低.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见肌纤维坏死和再生,伴随间质增生和大量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存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阳性肌纤维.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和2型的基因检查正常.结论 CVID伴随的炎性肌肉病可以出现肌强直和肌肥大表现.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族,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退。对其进行l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分析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并调查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发病情况。家族中连续3代有7例发病,两性均累及,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均反复出现头晕、卒中和痴呆,症状呈阶梯性加重。结果 MR1检查显示基底节、丘脑、脑桥、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出现多发腔隙性低密度灶,白质疏松,累及双侧颞极。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变性,其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样嗜锇性物质沉积。Notch3基因检查显示R607C突变。结论 CADASIL可以主要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和痴呆,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含有小动脉的腓肠神经超微病理检查可能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基因检查可以进一步证实该病的诊断和筛查其他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87.
神经元腊样质脂褐素沉积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腊样质脂褐素沉积病(NCL)的临床表现规律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NC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国内报道的15例同类型NCL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青少年型NCL12例,占46%,3~15岁发病,首发症状多为智力减退或癫痫发作。晚期婴儿型NCL8例,占31%,1~7岁发病,首发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婴儿型NCL4例,占15%,出生后4~9个月发病,首发症状表现为智能和运动发育停滞。成年型NCL2例,占8%,26及32岁发病,以痴呆和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磁共振成像(MRI)特点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萎缩,部分患者伴随白质损害,婴儿型和晚期婴儿型NCL出现丘脑改变。结论NCL患者的发病类型以青少年型为主,不同类型的NCL临床症状及出现顺序各异,影像学改变类似,婴儿型及晚发婴儿型伴丘脑损害。  相似文献   
88.
结蛋白基因S12F新突变导致的结蛋白病一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个结蛋白基因新突变导致的结蛋白病家系,介绍其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内共有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发病年龄20~50岁.其中7例有心脏损害,3例有肢体近端无力,1例伴慢性腹泻.先证者和其兄行左肱二头肌活体组织检查,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及抗结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先证者和3例患者、5名无症状家系成员及50名健康人行结蛋白基因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骨骼肌出现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伴结缔组织增生,少数肌纤维出现嗜酸性改变伴镶边空泡,其兄的骨骼肌仅在许多肌纤维内出现小圆状嗜酸性包涵体.肌纤维内包涵体和肌纤维膜下结蛋白阳性.电镜显示先证者肌纤维内颗粒物质沉积.4例患者存在结蛋白基因S12F突变,无症状家系成员和健康对照无此突变.结论 结蛋白S12F新突变导致的结蛋白病多出现在男性,以心脏病多见.病理改变在家系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7.8岁.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相关.肿瘤位于小脑12例,大脑半球4例,第四脑室和鞍区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脑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显示16例肿瘤组织学形态呈典型的双向结构,13例含Rosenthal纤维,11例含嗜酸性颗粒小体,10例呈少突胶质细胞瘤样改变,16例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12例呈肾小球样血管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标记示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酸性钙结合蛋白及波形蛋白,瘤细胞增殖指数均<1%.1例术后1d死于并发症.10例平均随访53.8个月,6例症状改善,2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PA多发生在青少年,小脑为好发部位;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组织典型的双向结构、Rosenthal纤维、嗜酸性颗粒小体等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0.
目的: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智能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讨两者智能障碍及其电生理变化的特点。方法: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对51例VP及50例PD进行评分,并检测其ERP各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并与32例正常者作对照。结果:1.VP组痴呆的发生串明显高于PD组;重症痴呆发生率高,提示症状重。2.VP组的N_2、P 300潜伏期较PD组、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_(300)波幅较两者均明显降低。3.VP组痴呆者较非痴呆者N_2、P_(300)潜伏期明显延长,P_(300)波幅明显降低,4.VP组痴呆者较PD组痴呆者N_2、P_(300)潜伏期明显延长,P_(300)波幅明显降低。结论:VP与PD比较,智能障碍发生率高,程度重,电生理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