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Chondroblastoma is an uncommon benign tumor arising in the epiphysis of long hones such as humerus, tibia and femur while the skeletal or extraskeletal presentations are mostly unusual. The chondroblastoma arising from acromion process of scapulus has been extremely rare and only two cases can be screened out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Here, we reported another case of chondroblastoma that developed on the acromion of scapulus.  相似文献   
72.
颈椎病脊髓病手的诊断与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颈椎病脊髓病手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7月诊治的5例颈椎病脊髓病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特征性手乏力、活动不便和肌肉萎缩,轻度或无感觉异常。MRI检查显示C3/4、C4/5、C5/6椎间盘突出及后纵韧带骨化。均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部分椎体及骨赘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平均随访9.6个月。5例患者手握力和上肢肌力增加1~2级,2例感觉异常者部分改善。结论:早期诊断治疗颈椎病脊髓病手可以减轻患者病残,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73.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 7例 ,年龄 12~ 5 6岁 ,C1、2 椎体结核 3例 ,第二颈椎骨折 (HangmanⅢ型 ) 3例 ,C2、3 、C3、4 椎间盘突出症 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 ,结核行病灶清除 ,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 椎间植骨融合 ,自锁钛板内固定 ,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 ,C2、3 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 椎体 ,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无伤口感染 ,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 ,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EMILIN3基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增殖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EMILIN3腺病毒表达载体,细胞分成hMSCs、hMSCs+对照腺病毒、hMSCs+ EMILIN3腺病毒3组,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上述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后CollagenⅡ、Aggrecan、SOX9mRNA的表达.结果 hMSCs+EMILIN3腺病毒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快于hMSCs+对照腺病毒组和hMSCs组(P<0.05),hMSCs+对照腺病毒组与hMSCs组增殖能力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Cs+ EMILIN3 腺病毒组细胞中CollagenⅡ、Aggrecan、SOX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hMSCs+对照腺病毒组、hMSCs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P<0.01).hMSCs+对照病毒组与hMSCs组相比有所增加,但没有明显的趋势(P>0.05).结论 EMILIN3促进hMSCs增殖,并且可以增加h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感染后翻修时再次感染的控制策略。方法对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细菌培养,Ⅰ期清创时取出假体及骨水泥,彻底切除关节囊瘢痕组织、坏死组织及明显充血水肿组织,与此同时取脓液或明显炎性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在Ⅱ期翻修前分离出致病菌,使用敏感抗生素,确认感染被控制后进行Ⅱ期翻修。Ⅱ期翻修时置入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占位器4~6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13例患者中经术前穿刺和术中脓液或组织细菌培养有10例患者发现致病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被控制后Ⅱ期置入人工关节。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关节感染复发,假体无明显松动或下沉,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6±6.4增加到术后随访时的87.3±12.5(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的关键环节是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76.
改良肩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肩胛骨骨折手术的改良后入路,分析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发现和结果。方法 11例肩胛骨骨折接受改良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5例肩胛盂骨折,3例肩胛颈骨折,2例肩胛体骨折,1例肩胛颈、盂和体部复杂型骨折。术后随访5~6 8个月,平均2 3.9个月。按Constant和Murley提出的评分方法评价患肩功能。结果 7例优,2例良,2例可。7例无肩部疼痛,7例肩部外展和屈曲>130°,外展肌力4 ~5级;6例恢复伤前工作,2例主妇能够完成家务。本组病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改良肩后入路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其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成功防止肩胛骨骨折并发肩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7.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国人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PS-TKA)后交叉韧带(PCL)残留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国人行CR型TKA的可行性及术中技术要领。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8月行PS-TKA患者52例,比较不同性别、身高患者PCL保留比例;收集患者胫骨平台截骨前后径、内外径、PCL保留比例、胫骨长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获得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00±0.50)个月;不同性别患者的PCL保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身高患者的PCL保留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保留比例与身高存在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y=6.32+0.43x,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身高为171 cm,PCL保留比例50%;身高157 cm,PCL保留比例30%;PCL保留比例与胫骨平台前后径、内外径、胫骨长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国人行TKA中,身高对于PCL保留比例有影响,对于身高低于171 cm的患者,PCL保留比例在50%以下,普遍偏低,术后残留PCL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临床医师应充分掌握针对此类患者的截骨技术,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随着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1998-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白鼠44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手术假伤组15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造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假伤组15只进行造模处理,但不损伤脊髓。脊髓功能观测组于脊髓受压前及脊髓受压迫损伤后6,24,72h,7,14,21d对受试动物进行后肢行为功能评定。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实验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机计数50个细胞,观察神经营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结果:44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致伤后受试动物后肢出现明显瘫痪,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其中以伤后3~14d脊髓功能恢复最快,以后恢复较缓慢。②自伤后3h开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开始增加,并于伤后72h达到高峰;1周内神经营养素维持在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周后这几种神经营养素的表达明显减弱[伤后3h:(14.82±4.93),(9.77±4.97),(2.27±1.85),(10.35±5.56);伤后72h:(45.22±15.61),(34.54±12.56),(13.89±7.58),(33.2±11.53);伤后1周:(31.94±12.82),(15.69±11.53),(7.17±4.92),(16.74±13.2);伤后2周:(14.02±7.36),(6.97±4.05),(2.27±1.87),(9.7±5.62)]。结论:伤后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伤后2周内脊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短暂的,延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望进一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0.
颈椎前融合对颈椎退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颈椎等合术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以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手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