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社会统计资料、病程、临床症状、神经体征和影像表现五个方面作为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预测因素,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对198例首次接受单节段MED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观测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7.6岁(24~62岁)。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MED手术的客观评价系统,以社会统计资料、病程、症状、神经体征和影像表现的各项分值计算总分,单项最高3分,满分34分。通过随访检查评价临床结果.进行结果和预测分值间的比较。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152例(76,8%)患者达优,34例(17.2%)良,8例(4%)可,4例(2%)差。优组患者MED手术疗效预测因素评分平均27.1分,良组23.3分,可组19.8分.差组14.2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根据预测计分。MED应选择预计结果优或良的患者,其他患者需再次考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6 4例 ,男 4 8例 ,女 16例 ,年龄 18~ 5 2岁 ,平均 31岁。单侧小关节突脱位 19例 ,双侧小关节突脱位 4 5例。采用Gardner颅骨牵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闭合复位 ,牵引重量从 4 5kg始 ,每间隔 15~ 30min增加 2 5~ 4 5kg ,至复位成功为止。结果  6 4例中 ,6 0例复位成功 ,4例不成功 ,成功率为 93%。复位牵引重量为 18~ 4 0 5kg,平均 2 7 5kg。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7例神经功能正常者复位后均无损伤 ,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4例不成功者中 ,1例系呼吸困难 ,1例系关节突骨折 ,1例系陈旧性脱位 ,1例因不能耐受大重量颅骨牵引而终止复位。结论 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可显著提高复位成功率 ,且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神经根变异情况。方法 分析应用MED治疗的724例患者术中证实存在神经根变异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术中表现。结果 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37例有神经根变异,并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37例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神经根变异的发生率为5.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出现神经根受累表现及临床神经根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不符时应高度怀疑神经根变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应用加压滑动我头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16例,平均年龄37.6岁,平均随访2年6个月,全部病例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12周。未发现远期及近期并发症。认为此钉设计合理、性能坚固,不仅适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也同样适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下骨折的理想内固定钉。  相似文献   
17.
颈后路手术治疗上位颈椎不稳定型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应用迁移理论在对骨科教学中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肿瘤、畸形等五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寻找了它们最合适的共性或共同原理,并对五项内容之间的共性也做了讨论。指出迁移理论在骨科教学中有比较广泛和实际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应避免一些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退行性软骨损伤及软骨下骨的修复机制,而对于急性创伤后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研究比较少.目的:观察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4只,建立股骨头软骨缺损模型,分别收集模后即刻、造模后4,7,14 d兔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骨标本,大体观察造模后兔股骨头软骨及软骨形态变化,番红-固绿染色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Micro-CT扫描分析软骨下骨超微结构改变、力学检测法评估软骨下骨机械强度变化.结果与结论:大体粗测可见股骨头缺损模型于造模后7 d出现软骨缺损面积扩大,深度增加及退变表现,利用染色法观测进一步证实了造模后7 d其软骨厚度降低,软骨下骨骨小梁吸收.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造模后7-14 d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表达明显减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量显著增加,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比值降低,提示骨转化减弱甚至逆转.采用Micro-CT分析发现造模后7-14 d软骨下骨的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数目及间距减小,通透性降低.抗压力学试验分析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未见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软骨损伤后软骨下骨可在早期造模后7 d后即发生显著组织形态变化和骨转换能力的下调,从而导致软骨进一步破坏;造模后2周内未见软骨下骨从在明显力学改变,基于此的修复手段可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该手术方法的适 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获得随访的45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按Nakai分级,将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级;并 对724例经后路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458 例患者获得随访,疗效分级为:优324例(70.7%),良103(22.5%),中26例(5.7%),差5例(1.1%),优良率为93.2%。出 现的主要并发症包括:9例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神经根损伤、3例脑脊液漏和3例椎间感染。结论 经后路椎板间隙显微 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和减少 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