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颈髓损伤患者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SCI)后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 47例CSI患者与 57例非CSCI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CSCI平面、颈髓反射复前后对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CSCI患者血压、心率明显降低 (P < 0 . 0 1 );颈4以上比颈 4以下损伤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更为明显 (P < 0 . 0 5);心电图除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改变外 ,同时还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 ,U波、QRS波、Q -T间期时限延长等心电异常表现 (P < 0 . 0 1 )。颈髓反射恢复后血压、心率明显升高 (P <0 . 0 1 ),心电图恢复正常 (P< 0 . 0 1 )。结论 CSCI后循环系统功能有明显异常改变 ,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期 ,且损伤平面越高 ,循环系统功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计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的可行性.方法:取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培养,应用甲苯胺蓝染色和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纤维蛋白凝胶接种技术将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接种到经脱矿脱细胞制备的骨基质环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3个月.每月取培养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大体形态、HE染色光镜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生化方法榆测羟脯氨酸、氨基葡聚糖(GAG)、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Ⅰ、Ⅱ型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Ⅰ、Ⅱ犁胶原蛋白表达.结果:培养的第1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见阳性表达,表明培养的第1代细胞具有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表型特点.构建的复合体体外培养1、2、3个月时大体呈白色半透明样环状,有光泽,质韧,具有一定弹性,可扭曲;HE染色光镜下见支架孔洞被红染的组织填充,且空洞内的细胞密度逐渐增加;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逐渐被组织填充;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培养2个月时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明显高于1个月时(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均低于正常纤维环(P<0.05或<0.01);培养1个月时复合体可检测到Ⅰ、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2个月时与1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复合体在体外培养时,细胞能够保持表型特点、逐渐增殖和行使功能,此复合体可被鉴定为类纤维环组织,用其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可行.  相似文献   
13.
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细胞支架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物理化学性能是否适合用于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支架.方法 取兔股骨近端骨制成环状,经脱矿脱细胞处理并对材料的外形、组织结构、孔隙率、吸水力、平均孔径、体外生物降解性能等支架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该材料为环状,质地柔韧,多孔结构;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支架材料为嗜酸性,为不均匀的多孔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支架材料为相互沟通的多孔结构,支架材料的平均孔径为(246±113)μm.平均孔隙率为(77.8±2.8)%.吸水力平均为(72.5±5.9)%.支架材料与松质骨体外生物降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材料最大载荷为(0.61±0.28)N,与正常椎间盘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可拉伸长度为(17.2±2.3)%,与正常椎间盘纤维环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 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的物理化学性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社会统计资料、病程、临床症状、神经体征和影像表现五个方面作为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预测因素,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对198例首次接受单节段MED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观测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7.6岁(24~62岁)。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MED手术的客观评价系统,以社会统计资料、病程、症状、神经体征和影像表现的各项分值计算总分,单项最高3分,满分34分。通过随访检查评价临床结果.进行结果和预测分值间的比较。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152例(76,8%)患者达优,34例(17.2%)良,8例(4%)可,4例(2%)差。优组患者MED手术疗效预测因素评分平均27.1分,良组23.3分,可组19.8分.差组14.2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根据预测计分。MED应选择预计结果优或良的患者,其他患者需再次考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6 4例 ,男 4 8例 ,女 16例 ,年龄 18~ 5 2岁 ,平均 31岁。单侧小关节突脱位 19例 ,双侧小关节突脱位 4 5例。采用Gardner颅骨牵引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闭合复位 ,牵引重量从 4 5kg始 ,每间隔 15~ 30min增加 2 5~ 4 5kg ,至复位成功为止。结果  6 4例中 ,6 0例复位成功 ,4例不成功 ,成功率为 93%。复位牵引重量为 18~ 4 0 5kg,平均 2 7 5kg。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7例神经功能正常者复位后均无损伤 ,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4例不成功者中 ,1例系呼吸困难 ,1例系关节突骨折 ,1例系陈旧性脱位 ,1例因不能耐受大重量颅骨牵引而终止复位。结论 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可显著提高复位成功率 ,且不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神经根变异情况。方法 分析应用MED治疗的724例患者术中证实存在神经根变异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术中表现。结果 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37例有神经根变异,并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37例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神经根变异的发生率为5.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出现神经根受累表现及临床神经根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不符时应高度怀疑神经根变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应用加压滑动我头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16例,平均年龄37.6岁,平均随访2年6个月,全部病例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12周。未发现远期及近期并发症。认为此钉设计合理、性能坚固,不仅适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也同样适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下骨折的理想内固定钉。  相似文献   
20.
颈后路手术治疗上位颈椎不稳定型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