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46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蹄蝠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 System Ⅲ诱发电位仪对蝙蝠进行短声和短纯音的听阈测定,分析其波形变化规律,确定其短纯音听阈阈值,分析听力图的特点。结果(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各听阈区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为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阈值最低可达15dBSPL,平均29.1dBSPL;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阈值最低25dBSPL,平均35.9dBSPL;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SPL。(2)短声引出的蹄蝠ABR可见4个相对稳定的波峰:波I的潜伏期为1.26ms:波Ⅱ较高且尖,潜伏期为1.94ms;波Ⅲ相对稳定,潜伏期为2.47ms;波Ⅴ潜伏期为3.40ms。随着短声强度的上升,在20~80dBSPL声强范围,各个波振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缓慢缩短。(3)短纯音引出的蹄蝠ABR各波随刺激频率的提高而潜伏期缓慢地缩短,在64kHz以上潜伏期又逐渐延长;在28kHz、80dBSPL条件下,各波潜伏期分别为I波1.74ms,Ⅱ波2.72ms,Ⅲ波3.60ms,Ⅳ波4.58ms,Ⅴ波5.76ms。频率28kHz、声强在45~100dBSPL范围内上升时,主波振幅逐渐增大;但在部分蝙蝠出现主波振幅在达到最大后,随着声强的上升.振幅逐渐减小。(4)在高声强诱发下,短纯音和短声诱发的ABR均可见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5)越接近敏感频率,ABR波形就越典型,振幅越大。结论(1)蹄蝠听闯呈“W”形分布,类似我们已知的其他回声定位蝙蝠,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达到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昕敏区,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SPL。(2)从蹄蝠主波与声强、频率的关系可以看出,蝙蝠主波振幅与声强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接近其敏感听觉频率,波形逐渐变得更为典型,波幅也愈来愈高,反应阈值愈来愈低。但部分蹄蝠在声强高于80dBSPL时,出现振幅随声强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提示可能与中枢某种调节性抑制有关。(3)在高声强诱发下,蹄蝠ABR可以看到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这可能与蝙蝠耳蜗的某些特化结构的“听黄斑”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同期处理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和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2例鼻骨骨折患者行CT扫描,确诊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脱位。在处理外鼻开放性外伤和鼻骨骨折复位的同时,一期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骨折或脱位复位和矫正术。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鼻外形基本满意,鼻中隔无明显偏曲,通气改善。结论鼻内镜下同期处理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及脱位,方法简单,处理到位,并发症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小鼠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方式,探讨老年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用5~7只28、30和60天龄的NMF308nmf/nmf小鼠,应用ABR和DPOAE检测听功能,用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化学技术TUNEL、Caspase-3和碘化丙啶(PI)染色标记并观察耳蜗毛细胞。结果NMF308nmf/nmf小鼠从1月龄开始发生听功能减退和毛细胞改变,到2月龄时出现明显的TUNEL阳性标记,是毛细胞凋亡的最早表现;Caspase-3阳性表达的毛细胞凋亡现象稍晚出现;PI标记可见2~3月龄开始出现毛细胞细胞核固缩和碎片;到3月龄时听功能基本丧失,耳蜗毛细胞严重缺失。结论老年性聋的早期首先出现耳蜗毛细胞出现DNA单链断裂,随后Caspase-3信号途径激活,导致耳蜗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5.
目的:报道并探讨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喉原发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特征进行讨论。结果:1例肿瘤位于声门上黏膜下,术后10月死于远处转移。另1例因病变弥漫,原发部位不好确定,随访4月未见复发。肿瘤细胞小,胞浆少核大深染,前例瘤体内同时伴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示前者瘤细胞NSE(+),SyN(+)、EMA(+)、CK(+)。后者瘤细胞CK(+),NSE(+),EMA(-)。结论:喉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恶性度较高,确诊需要特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C(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 subunit C,EIF3C)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中的表达,阐明EIF3C基因的表达与HNS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方法: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HNSCC和对照组织中EIF3C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HNSCC患者中EIF3C基因表达的高低与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EIF3C基因的表达与HNSCC的病理分级以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采用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EIF3C蛋白在正常和HN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EIF3C相互作用的蛋白以及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EIF3C的表达水平在HNSCC中显著增高(P<0.01),与HNSCC的病理分级相关(P=0.026 6),且分别与HNSCC的T分期(P=0.261 8)、N分期(P=0.358 8)和M分期(P=0.3413)不相关。EIF3C基因表达的高低与HNSCC的总生存率(P=0.24,HR=1.2)和无病生存率(P=0.66,HR=0.93)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IF3C蛋白在正常组织中呈中等水平表达,而在HNSCC组织中呈中、高等水平表达。EIF3C主要与其他EIFs蛋白相互作用,主要参与细胞的翻译起始调控。结论:HNSCC中EIF3C的表达显著增高且与临床病理分级相关,可为后续EIF3C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种感染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筛选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种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提取住院号、性别、年龄、疫苗接种信息、既往慢性病情况、临床分型、合并前期症状、发病日期、入院日期、中医首次会诊日期、中医首诊辨证用药信息、核酸转阴日期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时间作为结局观察指标,并以其平均值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征指标差异,采用多元性线性回归分析评价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筛选病历398例,剔除219例,纳入研究179例,分组后组间在合并慢性疾病、合并前期症状、入院时间差、中西医结合干预时间、中医证型分类等5项指标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干预时间、中医证型分类等3项与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合并慢性疾病、较晚中西医结合干预及中医辨证分类为兼杂证会延长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种感染患者核酸转阴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住院的甲状腺癌患者,所行术式为甲状腺全切术+单侧或双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BMI<24 kg/m2(正常组,193例)、24≤BMI<28 kg/m2(超重组,130例)和BMI≥28 kg/m2(肥胖组,32例)分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减低、恢复及低血钙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直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单侧或双侧)、是否合并甲亢或慢性甲状腺炎、术前血钙、误切甲状旁腺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血清PTH分别为(44.2±16.6)pg/ml、(48.1±18.9)pg/ml、(53.7±19.9)pg/ml,其中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BMI与血清PTH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84(P=0.001)。三组患者术后均出现明显的血清PTH下降,术后第1天血清PTH水平较术前平均下降幅度均为60%左右,三组降幅之间无显著差异(P=0.795)。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1月、半年的血清PTH水平降至15 pg/ml以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当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PTH>7 pg/ml时,术后1月血清PTH水平全部恢复至15 pg/ml以上。术后第1天、1月及半年,三组患者之间低血钙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I与血清PTH呈正相关,肥胖者血清PTH水平较正常者显著升高,但肥胖并不影响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降低幅度和恢复。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对内镜下治疗胃息肉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80例胃息肉患者分别使用内镜下行活检钳钳除、微波或高频电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一次切除成功,无一例发生胃出血和胃穿孔。结论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