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在颈椎前入路手术麻醉中对患者脑氧代谢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二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维持;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予负荷剂量1.0μg/kg,输注时间10 min;持续0.4μg/(kg·h)泵入右美托咪定,维持至手术完毕;对照组为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代替。在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完毕后1小时(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4)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患者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入率(CE-R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并详细记录。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T1~T4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T0时间点,且在T1时间点达峰值,之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且D组TNF-α...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对血浆型凝溶胶蛋白(pGSN)和纤连蛋白(FN)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将肾活检诊断为DN的67例患者分为4组:DN或糖尿病(DM)组、DM或DN合并高血压组、DM或DN合并其他肾脏病组和单纯诊断为其他肾脏疾病组,而后者又可分为血糖正常和血糖升高两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GSN和FN在上述组织的石蜡切片的表达情况,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GSN和FN主要表达在肾小球和肾小管中,尤其在纤维化的肾小球和肾小管表达最为明显,两者均与肾小球的硬化率(硬化肾小球/总肾小球数)相关,而与其他的临床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在四组临床诊断分组中,临床DM症状不典型伴有肾脏改变且血糖升高组,其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降低(P<0.05).而血糖正常组,其凝血酶原时间(PT)、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二氧化碳结合力及糖化血红蛋白相较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M或DN伴有高血压组的患者其凝血项检查中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凝血酶时间(T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降低(P<0.05).结论 pGSN和FN反映肾小球的纤维化程度.临床上不能明确诊断为DN的病人,肾活检确诊时其肾功能的损害更严重.伴有高血压的DN患者,其凝血系统及肝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类型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可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7 112例肾活检资料(1998年1月~2012年4月)中,诊断为肾小管-间质疾病104例,占1.46%(104/7 112).分析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①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是:肾小球的球囊壁增厚、分层、纤维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缺血,严重的呈硬化改变;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炎细胞浸润和小动脉壁的增厚.②104例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中,有无蛋白尿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③有无炎细胞浸润和已浸润的多少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④而有关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及临床实验室的其它几项指标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有无炎细胞浸润及浸润的程度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明显蛋白尿的患者,如果排除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时,早期诊断和预防可减轻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纤维化及小动脉增厚、变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基于干预图制订全麻健康教育措施, 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2年7—10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拟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7—8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2022年9—10月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最终有79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干预图的全麻健康教育。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全麻相关知识问卷、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DS得分、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麻相关知识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干预图的全麻健康教育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的全麻相关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46.
1999年2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14例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47.
对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全程、系统的护理。认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该例肺移植术积累了该类手术的护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肺移植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固定方法对导管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缝合固定(A组)、免缝胶带交叉固定(B组)和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C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留置期间导管固定的牢固性、并发症发生率、固定部位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B组导管移位的发生率(57.5%)明显高于A组(12.5%,P=0.000)和C组(7.5%,P=0.000),导管脱出的发生率(15.0%)亦明显高于A组(0,P=0.034)和C组(0,P=0.034).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在B组(25.0%)明显高于A组(7.5%,P=0.034)和C组(5.0%,P=0.012);在A组中并发穿刺部位蜂窝织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20.0%比2.5%,P=0.034).A组患者出现固定翼下的皮肤压痕的发生率(37.5%)明显高于B组(5.0%,P=0.000)和C组(5.O%,P=0.000),且A组患者皮肤破损的发生率(22.5%)也高于B组(5.0%,P=0.023)和C组(0,P=0.005);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刺激痛在A组(52.5%)中明显增加,高于B组(0,P=0.000)和C组(2.5%,P=0.000).患者对3组不同导管固定法的满意度在A组(12.0%)显著低于B组(62.5%,P=0.000)和C组(90.0%,P=0.000),且C组满意度最高,明显高于B组(P=0.004).结论 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法可以作为胶带和缝合固定的替代,具有等同于缝合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移位、脱出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合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固定方法对导管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缝合固定(A组)、免缝胶带交叉固定(B组)和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C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留置期间导管固定的牢固性、并发症发生率、固定部位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B组导管移位的发生率(57.5%)明显高于A组(12.5%,P=0.000)和C组(7.5%,P=0.000),导管脱出的发生率(15.0%)亦明显高于A组(0,P=0.034)和C组(0,P=0.034).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在B组(25.0%)明显高于A组(7.5%,P=0.034)和C组(5.0%,P=0.012);在A组中并发穿刺部位蜂窝织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20.0%比2.5%,P=0.034).A组患者出现固定翼下的皮肤压痕的发生率(37.5%)明显高于B组(5.0%,P=0.000)和C组(5.O%,P=0.000),且A组患者皮肤破损的发生率(22.5%)也高于B组(5.0%,P=0.023)和C组(0,P=0.005);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刺激痛在A组(52.5%)中明显增加,高于B组(0,P=0.000)和C组(2.5%,P=0.000).患者对3组不同导管固定法的满意度在A组(12.0%)显著低于B组(62.5%,P=0.000)和C组(90.0%,P=0.000),且C组满意度最高,明显高于B组(P=0.004).结论 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法可以作为胶带和缝合固定的替代,具有等同于缝合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移位、脱出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合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
Abstract:
Objecf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ree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Methods Totally 120 patients requiting PICCs were randomized into suture securement group(group A),tape securement group(group B),and sutureless adhesive-hacked device (StatIock)securement group(group C),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roughout their entire catheter course,and the securement effectiveness,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risk of skin injury,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rate of catheter migration without function loss in group B (57.5%)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in group A(12.5%,P=0.000)and in group C(7.5%,P=0.000).Catheter dislodgment rate in group B(15.0%)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A(0,P=0.034)and group C(0,JP=0.034).Phlebitis documented during their catheter course in group B(25.0%)were more than in group A(7.5%,P=0.034)and in group C(5.0%,P=0.012).In addition,the rate of celluliti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C(20.0%vs.2.5%,P=0.034).The rate of skin injury in group A 0.005).Nearly half of patients in group A (52.5%)complained irritation and/or pain at the sucure site,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two groups ( both P = 0.000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A (12.0% )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 both P = 0.000), documented highest in group C (90.0%) (group C vs.group B, P = 0.004).Conclusions The availability of sutureless adhesive-backed de vice StatLock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for securement of PICCs.It performs as well as suture securement in catheterfixing.Meanwhile, it can prevent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migration and dislodgment Furthermore, it avoids skin injuries during catheter fixation or securement.  相似文献   
50.
霍乱弧菌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其致病菌为霍乱孤菌。霍乱孤菌是孤菌属的一个种 ,有 2个生物型 (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 ) ,均为O1群血清型。长期以来 ,对该菌的鉴定都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 ,即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血清学鉴定 ,系细胞水平鉴定 ,最快也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近来来 ,国内外已开始应用PCR技术〔1〕、DNA探针技术对霍乱孤菌特别是流行株的鉴定。还有几种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方法 ,也逐步应用到霍乱孤菌的检验中。这些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检验方法 ,已得到广大医疗、卫生防疫实验室人员的关注 ,并成为研究的课题。1 霍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