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8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136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635篇
内科学   242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133篇
综合类   1022篇
预防医学   480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409篇
  12篇
中国医学   408篇
肿瘤学   9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双黄连注射剂为黄连、黄柏、黄芩、黄芪、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提取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剂型分水针剂与粉针剂,主要成份为绿原酸,芩苷和连翘酸等,具有广谱抗菌和较强的抗呼吸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等作用,具有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无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有利于临床用药,现就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脊髓TNF-α在小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C3H/He小鼠72只,体重18~25 g,周龄4~6周,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和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组(E组).采用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S组注射等量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E组于注射肿瘤细胞前3 d、注射前即刻、注射后3、6 d时分别腹腔注射依那西普100μg(溶于0.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肿瘤细胞前、注射后3、5、7、10、14 d(T1~6)时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分别于T4~6时随机取8只小鼠测定痛阈后处死取脊髓,采用RT-PCR法检测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T3~6时热痛阈和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4~6时TNF-αmRNA表达上调,E组T4~6时热痛阈降低,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NF-αmRNA表达上调(P<0.05);与BCP组比较,E组T4~6时热痛阈、T6时机械痛阚升高,T5,6时TNF-α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TNF-α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人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包括入睡困难、觉醒过早、多梦、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等。失眠是老年患者常见症状,髋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又多见于老年患者,术后失眠会加重和诱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梁永  胡小萍  张娟 《四川医学》2010,31(3):351-353
目的改良剖宫产术后放尿方法并研究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8 0例,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情况。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拔除尿管的实验组首次排尿量多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t=12.99,P〈0.01),实验组首次自然排尿成功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其拔除尿管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实验组5%,对照组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改良方法,早期定时开放尿管、于膀胱充盈且有输液余量时拔出尿管,对于改善产妇膀胱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移植后患者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感染,如何能做到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的炎性因子降钙素原对感染性疾病的鉴别有较高的特异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细菌感染的种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上都有独特的地位;综合检测多种肽类物质可以大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探讨它们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并发症中数值的变化,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止痛效果。方法应用康莱特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20d为一疗程。结果75.9%的患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42.6%的患者卡氏评分提高10分以上,不良反应少。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能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对体外培养的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动物模型,将rhIFN-y加入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基内,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rhIFN-γ对腭裂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加入rhIFN-γ后,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DNA合成被明显抑制,S-G2-M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结论 rhIFN-γ可以抑制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及增殖,其与细胞数量改变之间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rhIFN-γ是成纤维细胞负性调节因子,在防治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的形成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评估自身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收集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24h后收集上清液用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检测,沉淀细胞用于穿孔素、粒酶B和NKG2D流式细胞测定。17例晚期胃癌患者人院后接受阿司匹林0.1-0.3克/日,口服,3次/日,每4周为1周期,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6-13天培养后分6次输注给患者,回输细胞总数为(2.1-6)&#215;10^10个。17例患者中接受1个疗程治疗2例,2个疗程治疗6例,3个疗程治疗6例,4个疗程治疗以上有3例。结果经阿司匹林诱导后γδT细胞穿孔素、粒酶B、NKG2D受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在阿司匹林浓度为0.8mmoL/L时最显著。经0.4-0.8mmol/L阿司匹林诱导的γδT细胞分泌IFN-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的TNF-α和IL-1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当阿司匹林浓度高至3.2mmol/L时,可以显著抑制TNF-α的分泌。17例患者用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PR6例,Nc8例,PD1例;近期客观有效率47.1%(8/17),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其中有2例患者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食欲增加、疼痛减轻、睡眠改善、体重增加。经γδT细胞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患者CEA有10例减低,3例增加。结论经阿司匹林诱导后γδT细胞的穿孔素、粒酶B、NKG2D受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胃癌经γδT细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且无毒性不良反应,对晚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羁押人员肺结核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2005~2008年连续4年对羁押人员进行胸透初筛,对胸透异常者通过拍胸片、痰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素试验等捡查进一步诊断,对确定诊断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按全国统一化疗方案规律抗结核治疗、登记管理,并就其逐年的患病率、治愈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2005、2006、2007、2008年该监狱羁押人员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依次为:2020/10万、1366/10万、864/10万、340/10万,涂阳患病率依次为1021/10万、716/10万、432/10万、113/10万.治愈率依次为:95.9%、93.9%、95%、100%。复发率依次为:4.1%、3.0%、0、0。结论:羁押人员平均肺结核患病率及涂阳患病率明显高于同期当地社会人群,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羁押人员服药规律、依从性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短程化疗可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SIP1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关联性.方法 检测150例HD患儿SIP1基因突变.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egenerating gel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PCR-DGGE)与DNA测序法检测患儿SIP1基因exon3 and exon4的突变.另选取150例正常人(排除家族性顽同便秘及其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史健康儿童)外周血DNA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HD组exon3 PCR-DGGE发现83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7/83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为错义突变(ACC→ATC,苏氨酸→异亮氨酸).在HD组exon4发现101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8/101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有4种突变(CAC→TAC,组氨酸→酪氨酸;GAG→GAT,谷氨酸→天门冬氨酸;GCC→GTC,丙氨酸→缬氨酸;TGT→TTT,胱氨酸→苯丙氨酸).DGGE检测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异常电泳条带,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 SIP1基因为HD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已发现热点突变;提示SIP1基因与HD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