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0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93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126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550篇
预防医学   289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218篇
  9篇
中国医学   311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瘀毒互结”为探讨核心,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提出“瘀毒互结”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病机。在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瘀血阻滞肠络而致糟粕不行,日久变生毒邪则蓄积于肠道之中,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这一进程与“因瘀致毒,毒复致瘀,瘀毒互结”相契合。因此,排便习惯改变是“瘀”的外在表现,肠道菌群紊乱是“毒”的内在本质。基于“瘀毒互结”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性,运用活血化瘀法。通畅血脉,选择以毒攻毒法消解蕴结于病灶局部之毒,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这就是“瘀毒同治”的内涵。为临床上更加合理地运用“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法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冽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柞管及神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问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捧系统同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3.
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的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行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术,分为于蒂部小隐静脉结扎的治疗组和不结扎的对照组,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成活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皮瓣肿胀明显、颜色青紫、远端坏死。而治疗组皮瓣肿胀不明显,颜色无青紫。结论: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于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皮瓣肿胀轻,青紫明显改善,提高了皮瓣的成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识别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潜在类别, 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关联, 以期为有效开展网络欺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4-5月在辽宁省和吉林省抽取1 0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对数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可分为低发组(72.40%)、普通组(20.20%)和高发组(7.40%)3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者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后, 网络欺凌普通组和网络欺凌高发组均能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普通组=0.88, β高发组=2.44)和自杀意念(β普通组=0.50, β高发组=1.20)(P值均 < 0.01)。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大学生进行干预, 以防范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的发生,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5.
“还有很多要学的,我还有很多欠缺。”这是访谈结束前李阿姨反复提起的话。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了智能手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热点话题关注到了老年人这一互联网时代的“移民”群体。在层出不穷的信息里,老年人被描绘成了不同的样子:孤立无援的、积极学习的、小心翼翼的……这些最后都指向了一个词: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6.
误诊是临床医生不易避免的问题 ,结合我院 1992~1994年误诊收住病房的活动性肺结核 2 8例 ,其中老年肺结核 14例 ,分析其误诊原因 ,旨在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病人 ,年龄 14~ 76岁 ,6 0岁以上者为老年组 ,有 14例 ,男 9例、女 5例。 6 0岁以下者为青壮年组 ,亦有 14例 ,将两组主要临床表现做比较 ,见附表。附表 两组的主要临床表现组别n咯血咳嗽发热消瘦青壮年组 14 4 6 43老年组 14 6 7 81   2 8例病人均做X线胸片检查 ,诊断符合率 4例(14 3 % ) ;痰菌检查者 2 2例 (78 6 % ) ,阳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河南省餐饮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6—2020年共报告发生在餐饮单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24起,占同时期全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总数的57.44%,发病2577人,占发病总人数的73.37%,死亡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4.29%。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100起,占总事件数的44.64%。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占总事件数的19.64%;加工储存不当引起的事件数量最多,占总事件数的27.33%。结论 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重点环节和危险因素的监管,建立健全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沟通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8.
目的:筛选艾滋病肺脾气虚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差异表达的小G蛋白。方法:选取艾滋病肺脾气虚证患者与同地区健康人各20例,提取全血中的PBMC,采用iTRAQ-MS技术鉴定差异蛋白,以flod chang>1.5或flod chang<0.67,P<0.05为标准筛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艾滋病肺脾气虚证组中9个小G蛋白差异表达上调,分别为Rho家族的Rac1、Cdc42、RhoA,Rab家族的Rab7A、Rab8A、Rab13、Rab21、Rab27B,Rap家族的Rap2B。结论:艾滋病肺脾气虚证与小G蛋白Rho、Rab、Rap等家族关系密切,应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2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木通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木通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ODS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A水,B甲醇,梯度洗脱0minAB(25∶75),10min;AB(10∶90),20minAB(5∶95),检测波长215nm,流速0.8ml·min1,柱温20℃。结果齐墩果酸获得良好分离,在1.22~6.1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来对三叶木通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0.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培养骨髓间质细胞,探索大鼠骨髓间质细胞体外诱导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培养、扩增,检查细胞活力。应用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β-巯基乙醇(β-ME)对细胞诱导分化,行大体观察,6h后免疫组织化鉴定神经丝蛋白(NF-200)、神经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并用RT-PCR鉴定NF-200、NSE和GFAP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用BDNF、β-ME单独或者共同诱导3h,骨髓间质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6h后神经细胞标记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且BDNF+β-ME组诱导率最高。结论 BDNF和β-ME能协同刺激大鼠骨髓间质细胞转化并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