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科1989~1991年收治恶性淋巴瘤15例,其中非何杰金淋巴瘤12例,本病在临床治疗与预后上与何杰金氏病有所不同,现将1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9人,女3人;年龄3~13岁,中位数8.5岁,6岁以上8例,占66.7%。发病地区:均为河北省人,其中邯郸地区占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中药神经生长液对D -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 :以三等分电迷宫实验检测由D -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测定大脑SOD活性、MDA含量 ,观察小鼠海马突触界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 -L)表达的影响。结果 :神经生长液可明显改善D -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提高小鼠大脑SOD活性、抑制MDA生成 (P <0 .0 5或 <0 .0 1)。神经生长液可有效地防止由D -半乳糖所致的NF -L表达下降。改善D -半乳糖所引起的动物衰老性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上述作用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神经生长液能明显改善D -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53.
病历摘要患儿,男,3岁。酱油色尿伴皮肤发黄2天。患儿4天前吃煮蚕豆少量,食后未发现异常。2天后吃蚕豆约200克,4~5小时后发现尿呈酱油色,次日晨出现面色发黄,且逐渐加重,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乏力,而畏寒发热不明显,病后排尿8次均为酱油色。患儿既往多次吃蚕豆,未发现上述症状。查体:T37.2℃,R30,P150,BP13.3/8.0kPa,烦躁,贫血貌,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界不大,心律  相似文献   
54.
张俊芳  高志国  张海明  焦传东 《河北医药》2010,32(16):2227-2228
目的观察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规律,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脑损伤患者106例在入院后和72h进行血糖和胰岛素检测,接受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血糖和胰岛素随GCS评分下降而升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愈高,脑损伤愈重。72h时,死亡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存活组中血糖升高4例和胰岛素升高1例。结论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是近期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5.
56.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是潜在的抗炎、抗纤维增生、抗新生血管形成及神经保护因子,其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的生理病理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PPARγ与眼科疾病的研究受到关注。目的研究PPARγ在眼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为PPARγ激动剂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SPF级C57BL/6J小鼠6只及SD大鼠1只,用质量分数3%水合氯醛麻醉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睫状体及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中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PPARγ在角膜组织中主要表达于上皮层,以基底细胞染色最强,而角膜内皮及基质细胞上仅有弱表达。PPARγ在晶状体中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在视网膜组织中,PPARγ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外丛状层和内核层,此外PPARγ在SD大鼠睫状体组织中主要表达于无色素上皮。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其在视网膜中与Muller细胞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共定位表达明显;PPARγ在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定位表达明显。结论PPARγ广泛分布于眼不同组织中并呈特异性表达,该结果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对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尿酸(UA)水平,观察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TBIL[(15.63±2.52)μmol/L]、DBIL[(6.55±1.24)μmol/L]、IBIL[(8.96±1.86)μmol/L]及UA[(377.72±67.52)μ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能有效提升患者血清胆红素,降低尿酸水平,对预防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有积极影响,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60.
<正> 患者吕××,女,60岁。右下颌骨处肿胀半年余,伴右下颌麻木感,曾行穿刺为血性液体,检查:右下颌囊性肿起,范围7-4,化验和胸透未见异常。X线片显示右下颌骨体部见3.5×3 大小圆形骨质缺损区,缺损区周围骨型光整,并呈轻度骨膨胀,边缘无明显的骨质硬化及压迹,缺损区内未见骨分隔和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