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1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5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及血栓通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妥乐平静滴,疗程均为2周。根据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总症状评分(TSS)及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1例(36.6%)、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6.7%,对照组显效6例(21.4%)、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7.1%,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血栓通治疗DPN近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2.
应用抗DR抗体、抗S 10 0蛋白抗体 ,ABC免疫组化法对87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内的DR 甲状腺上皮细胞(TEC)和S 10 0 树突状细胞 (DC)进行研究 ,以探讨甲状腺肿瘤细胞表达DR抗原的可能机制及DR 肿瘤细胞和DC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一、资料和方法1.材料 :选用本院 8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标本 87份。其中乳头状癌 (PC) 5 6例 ;滤泡性癌 (FC) 14例 ;滤泡性腺瘤(FA) 11例 ;正常对照组 6例 ,标本为取自腺瘤周围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所有标本均无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 ,以此剔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标本。2 .…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干部病房212例≥7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住院患者,依据原始病历记载情况,将2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118例及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94例,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后动脉参数情况进行χ2或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结果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IGR及高尿酸血症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吸烟、肥胖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IGR是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P<0.01)。结论积极防治,早期强化降压、降糖、调脂治疗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4.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的细胞凋亡的影响.31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替米沙坦干预组.12周试验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24h尿蛋白量,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肌酐等.肾脏细胞凋亡用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分子糖调节蛋白78( GRP78)、caspase12和CHOP用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糖尿病组的血糖、24h尿蛋白量、血肌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和血胰岛素较对照组低(P<0.05).替米沙坦干预组的24h尿蛋白量、血肌酐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P<0.05),凋亡指数也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大鼠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分子GRP78、caspase12、CHO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替米沙坦干预组(P<0.05).内质网应激参与了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的凋亡,替米沙坦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相关的肾脏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5.
26.
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微波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新技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时间短,经验不足。目的:对国内外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温度场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I、SCI数据库中关于微波消融温度场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消融,心房颤动,微波,温度场"或"ablation,atrial fibrillation,microwave,thermal field"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微波导管消融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即靶点)进行精细标测,使靶点及邻近的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以破坏心动过速的病灶及折返途径,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在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的同时,保证消融切割线的连续性,对于房颤消融至关重要。实现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能够全面反映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医护人员可以在热疗手术进行之前对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提出比较详细的手术规划,并且可以在术中根据部分参数修正模拟结果和加热的时间与强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高脂饮食性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对其预防和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1/07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和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进行。取36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2个系列6组:①预防系列分为10周处死正常组(n=6)、10周处死模型组(n=6)和吡格列酮预防组(n=7)3个组,10周处死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他2组给予高脂饮食(标准饲料的基础上加13%的猪油、2%的胆固醇),饲养3周时吡格列酮预防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kg·d)灌胃,其他2组等量蒸馏水灌胃,饲养10周均处死。②治疗系列分为17周处死正常组(n=5)、17周处死模型组(n=5)和吡格列酮治疗组(n=7)3个组,17周处死正常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他2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10周时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20mg/(kg·d)灌胃,其他2组等量蒸馏水灌胃,饲养17周均处死。观测各组动物终末体质量、血清转氨酶、血脂、血糖、胰岛素、肝内脂质含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预防系列组结果:吡格列酮预防组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血清和肝脏三酰甘油、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肝脂变程度均显著低于10周处死模型组(P<0.01或P<0.05),与10周处死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之间血清及肝内胆固醇浓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治疗系列组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肝指数、血清转氨酶、胰岛素、三酰甘油、肝脏三酰甘油、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肝脂变程度均明显低于17周处死模型组(P<0.01或0.05),但与17周处死正常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吡格列酮治疗组和17周处死模型组血清及肝内总胆固醇浓度高于17周处死正常组(P<0.01),但前2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脂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预防和治疗大鼠高脂饮食性脂肪肝的作用,但早期预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9.
果糖二磷酸钠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果糖二磷酸钠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3例因不能耐受退出该研究),对照组32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果糖二磷酸钠10 g、α-硫辛酸0.45 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α-硫辛酸0.45 g,静脉滴注.2组均为1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28/31),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22/32),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正中神经为(47.7±3.8)m/s与(42.5±2.5)m/s,腓总神经为(41.6±3.3)m/s与(36.0±2.8)m/s]与对照组[正中神经为(43.4±2.0)m/s与(41.9±16.0)m/s、腓总神经为(39.6±3.3)m/s与(36.2±1.9)m/s]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为(40.3±1.8)m/s与(35.2±2.3)m/s、腓总神经为(34.1±2.3)m/s与(28.8±2.5)m/s]、对照组[正中神经为(37.7±1.7)m/s与(34.8±3.1)m/s、腓总神经为(30.8±2.6)m/s与(27.8±2.4)m/s]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原因。方法: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03例年龄66~93岁,平均(78.2±5.9)岁接受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胺)和(或)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或特拉唑嗪)治疗的 BPH 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共随103例老年BPH 患者,使用α受体阻滞剂者30例(29.1%),使用非那雄胺者25例(4.3%),联合治疗者48例(46.6%)。随访患者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药物持有比率为0.89±0.23,依从性好的患者82例(79.6%),停药6例(5.8%),换药7例(6.8%),治疗有效率为73.8%(7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6%(13例),急性尿潴留发生率15.5%(16例),BPH 相关手术发生率为4.9%(5例)。依从性好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依从性差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 BPH 患者药物治依从性好,可能与药物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