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目的 通过测定循环炎性介质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巴曲酶能否降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炎症反应的程度.方法 选择实施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波立维,术前24h一次性给予巴曲酶10BU治疗,术中一次性给予5BU,并在术中用5BU巴曲酶(5~10ml生理盐水稀释)浸泡支架和输送系统.对照组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波立维,不采用巴曲酶治疗.在CAS术前、术后6h和24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6和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h和24h IL-6水平和术后24h hs-CR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CAS术后6、24h的IL-6和术后24h的hs-CRP循环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巴曲酶治疗组较对照组有较低的炎症反应水平,提示巴曲酶对颈动脉支架术后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预防颈动脉支架术后炎症反应引起的再狭窄可能有潜在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张仁良 《中国性科学》2010,19(9):4-5,14
目的:观察α-受体阻滞剂加抗抑郁药治疗ⅢA、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探讨α-受体阻滞剂加抗抑郁药在缓解ⅢA、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66例ⅢA、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口服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维生素E、维生素C;对照组74例口服左氧氟沙星、维生素E、维生素C。两组各治疗6周,观察前列腺炎症状指标(NIH-CSPI)与前列腺液常规变化。结果:抗生素合用α-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较单用抗生素更为有效。结论:α-受体阻滞剂加抗抑郁药可明显改善ⅢA、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4.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 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中医属于“精癃”、“癃闭”范畴,据报道,男性4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3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80 ̄90岁可达80%以上[1],此病多呈慢性起病,以进行性尿频、排尿困难为临床特点,常因急性尿潴留而到医院就诊。目前,该病西医常用保列治、特拉唑嗪治疗,农村病人常因疗程长费用高而难以坚持,且对急性尿潴留一时难奏效,因此,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疗效。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前列增生散治疗该病4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本组患者是门诊男性病人…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脑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3牟12月至2005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发病48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根据脑血管造影(DSA)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组(38例)及非狭窄组(28例).狭窄组中按狭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组(18例)、主干组(8例)、分支组(7例)、椎基底动脉组(5例),结合NIHSS评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狭窄组中NIHSS评分高于非狭窄组.颈内动脉组的NIHSS评分高于分支组(P=0.004)与椎基底动脉组(P<0.01),而与主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支组NIHSS评分高于椎基底动脉组(P=0.02).ROC曲线分析可将NIHSS=8分作为区分是否伴有脑动脉狭窄的诊断决策点.结论 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及血管分布有关.NIHSS≥8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有脑动脉狭窄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一氧化氮(NO)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GC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了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对出血性卒中同时记录GCS及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不论卒中类型,全部患者血清NO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脑出血容积增大递减.脑梗塞及脑出血≤20ml组TNFα有增高趋势(P>0.05),其它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全部患者IL-6及IL-8均显著增高(P<0.01).出血性卒中GCS>8分及GCS≤8分组IL-6、IL-8及血WBC均有显著差异,前者死亡率为3%(1/35),后者死亡率为64%(16/2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卒中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早期增高预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7.
一例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治及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组病因不明、伴多器官损害的相对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为提高对IHES尤其是IHE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治率,本文通过回顾1例以急性多数单神经损伤为首发症状的IHES病例的诊治经过,复习IHES伴神经系统损害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IHES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在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间断使用巴曲酶预防脑梗死和TIA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和(或)TIA患者依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根据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共有93例符合标准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入组,其中阿司匹林组52例,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41例.在平均3.3±2.5年的随访期内,阿司匹林组有17例(32.7%)患者发生脑梗死和(或)TIA,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6例(14.6%)发生脑梗死和(或)TIA,经卡方检验,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再发脑梗死和(或)TIA的比例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有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发生,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内脏出血发生.结论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间断使用巴曲酶使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和TIA的发生.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组相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不明显增加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在细胞因子和转导通路方面与VSMC增殖和迁移密切相关.因此,探讨KKS在VSMC增殖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