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90篇 |
免费 | 519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34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346篇 |
口腔科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1221篇 |
内科学 | 723篇 |
皮肤病学 | 75篇 |
神经病学 | 173篇 |
特种医学 | 68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8篇 |
外科学 | 569篇 |
综合类 | 2339篇 |
预防医学 | 1246篇 |
眼科学 | 49篇 |
药学 | 1062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929篇 |
肿瘤学 | 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21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27篇 |
2020年 | 219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217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01篇 |
2014年 | 392篇 |
2013年 | 370篇 |
2012年 | 471篇 |
2011年 | 548篇 |
2010年 | 551篇 |
2009年 | 501篇 |
2008年 | 434篇 |
2007年 | 427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365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263篇 |
2001年 | 280篇 |
2000年 | 224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179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43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66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30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骶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类肿瘤疾患,是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10~30,占骨肿瘤样病损的首位。发生于骶骨者甚为罕见,本科2007年6月27日收治1例骶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异氟醚、七氟醚吸入麻醉对鼠骨骼肌微循环白细胞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制备提睾肌微循环模型。吸入异氟醚、七氟醚麻醉后,分别记录吸入异氟醚、七氟醚1.5MAC3h内微循环、小动脉A1的直径和血流速度,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滚动和粘附数量。结果 吸入异氟醚、七氟醚1.5MAC3h内HR,MAP,CVP和A1的直径和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P>0.05)。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流动和粘附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长时间吸入异氟醚、七氟醚后,可引起大鼠骨骼肌微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白细胞滚动和粘附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3.
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严重感染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提高对全髋置换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严重性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根据本院2例临床资料,对发生脱位感染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第1例病人脱位虽然整复,但感染未能控制最终行髋关节离断治愈。第2例病人脱位及感染均未控制,肿瘤复发全身衰竭死亡。结论: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行闭合复位,复位困难或晚期脱位者可切开复位。如发生感染,应早期切开引流,应用抗生素,感染严重者应及时将假体取出,彻底清创或关节离断。 相似文献
104.
颈椎前路减压术是骨外科的一项常规技术 ,主要用于治疗退行性变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般用于累及一个或二个椎间盘病变。手术直接摘除突向后方或侧后方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的骨性或非骨性致压物达到直接减压的目的。同时椎间融合稳定颈椎 ,减少不稳对神经组织的刺激。目前椎间融合的方法很多[1] 。笔者采用自体腓骨植入椎间融合 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例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5~ 5 6岁 ,病程8个月~ 3年 ,均为椎间盘突出且为单个间隙 ,其中C4 ,52例 ,C5,63例。1 2 手术方法与技巧1 2 … 相似文献
10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by which PPARγ ligand, rosiglitasone,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in the rat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RPMC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ethods RPMCs were harvested from Sprague-Dawley rat peritoneal cavity and maintained under defined in vitro conditions. The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s follows: medium, LPS (5 mg/L), LPS (5 mg/L)+BAY11-7085(5 μmol/L, NF-κB inhibitor),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or 2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activator), LPS (5 mg/L)+rosiglitazone (10 μmol/L)+GW9662 (3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etivatcd receptor γ antagonist), and LPS (5 mg/L)+vehicle (DMSO 0.2 ml/L).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RNA in RPMCs were examined by RT-PCR after 3 hour treatment,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CD40, ICAM-1, p-NF-κB p65 and p-IκBα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 or immunofluorescence after 24 hour treatment.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LPS, both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protein in RPMCs were up-regulat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the phosphoralation of p65 was increased greatly (1.10±0.17 vs 0.55±0.06, P<0.05). BAY11-7085 (5 μmo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p65 (0.22±0.11 vs 1.10±0.17, P<0.01), CD40 (0.34±0.02 vs 0.50±0.06, P<0.05) and ICAM-1 (0.35±0.16 vs 0.74±0.03, P<0.05). Pre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for 3 h then added with LPS for 1 h, the levels of p-p65, CD40 and ICAM-1 in RPMC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PS group (0.77±0.08 vs 0.90±0.10, P相似文献
106.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威伐光照射联合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光疗组、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光疗组、药物组和联合组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威伐光照射,云南白药散外敷和威伐光照射加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伤口渗出、疼痛程度、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和溃疡面积的变化,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00%,优于光疗组的66.67%和对照组的43.48%(P<0.05),与药物组(70.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除渗出情况积分与光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别外,联合组的各项积分均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威伐光照射联合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尼非卡兰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 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的患者共106例,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号分为尼非卡兰组52例和胺碘酮组54例,分别予尼非卡兰(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50 mg):负荷剂量:0.3 mg/kg输注5 min,维持剂量:0.4 mg/kg/h;胺碘酮(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可达龙,3 mL:0.15 g):负荷剂量:15 mg/min输注10 min,维持剂量:1 mg/min治疗,观察2组患者24 h房颤转复率及控制率,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等。结果:尼非卡兰组和胺碘酮组的房颤转复率分别为50(96%)、4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尼非卡兰组转复时间较短(2.7±1.3,P=0.02),24 h房颤发作控制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6),但尼非卡兰组相对比例较高(77%)。尼非卡兰组对收缩压(P=0.24)、舒张压(P=0.32)、心率(P=0.23)未见明显影响,可升高LVEF(P=0.001)、延长QTc(P=0.001)。不良反应方面,尼非卡兰组发生率低,仅1例尖端扭转室速,停药后恢复,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胺碘酮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7)。结论:尼非卡兰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治疗效果显著,对血压心率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后,Th1/Th2 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选取26例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且咳嗽、气喘及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并可在肺部闻及明显哮鸣音等为急性期组;经治疗后咳嗽、气喘及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的18例患儿为恢复期组;同期20例外科住院年龄相仿的疝气择期手术患儿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IFN-γ和IL-4表达水平,RT-PCR检测各组PBMC中T-bet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IFN γ水平显著降低,IL 4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与急性期比较,恢复期患儿IFN-γ水平升高而IL-4明显下降(P均<0.05)。Th1特征性转录因子T bet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表达减少,恢复期呈现增高趋势。结论: 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1/Th2 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T bet表达减少,Th2细胞占优势,其变化趋势以急性期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