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5年6月下旬.四川省资阳市相继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截至8月3日全省累计病例206例,其中确诊43例,临床诊断122例,疑似41例。笔者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陈绍宏教授随省中医药专家组成员到疫区观察了病人.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讨沧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温热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按其是否兼挟湿邪分次,不外分成温热与湿热两大类。仅就湿热类论,系温邪与湿邪同时侵袭人体而致病。温为阳邪,伤津耗液,传受最速;湿属阴邪,痼瘟粘腻,抑遏阳气,常缠绵难已。因此,湿与热就其性质言,是矛盾的。湿热合邪,常造成错综多样的临床证候,其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温疫论》有关九传、《温热论》有关顺、逆传的概念。九传原指温疫的致病因素杂气的一组传变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湿热类温病的发展变化。顺传与逆传,虽能概括一般温病的传变,但主要反映温热类温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九传始动于膜原;顺逆传始动于肺卫。根据吴又可、叶天士的本意,着重阐明自里达外为顺,从表入里为逆。指出,顺传不是顺沿卫气营血的次第的传变;逆传也不是逆卫气营血之序的传变。叶氏顺、逆传理论是受吴氏所谓九传的启迪而提出,九传寓于顺逆传规律中。此外,据吴、叶二氏的论述,提出了促顺杜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温疫论》对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复习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院钧端螺旋体病研究组及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四川省防疫站、重庆医学院等协作小组从1969~1972年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的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223例,探讨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之文教授治疗哮喘首辨虚实,未发时注重调理患者体质之阴阳,既发时则随其寒热辨证用药,临证既用古方,又有自己的独创经验。对于哮喘常见兼证如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湿疹等,也积累了一些有效地治疗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承瘟疫学理论,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近年各种急性传染病不断流行的现状,探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新模式。方法:从理论构建、方药研究、临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针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优势和特色,研究了瘟疫理论的传承和重构,提倡对传统有效方法和方药进行挖掘整理,并对实用制剂的临床评价和实用研究。结论:当前新旧传染病频发,在继承中医疫病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理论与现代传染病的认识相结合,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建立完善的防治辨证体系,发掘确立完全有效的防治方药,是中医药控制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温病学面临着如何运用其理论和方法防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的严峻问题。为此提出,应加强临床研究、重视实验研究,加强理论问题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发掘、创新,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相似文献   
19.
异位性皮炎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变态性皮肤反应性疾病。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月国窝、外阴、肛门等处。皮疹表现特点为皮肤肥厚、浸润、粗糙、脱屑、色素加深成棕红色或灰褐色的苔藓样病变 ,自觉剧烈瘙痒 ,常因剧烈搔抓之后伴有潮红 ,血痂或轻度糜烂 ,渗液 ,肿胀 ,或角化过度 ,皱裂疼痛。皮炎常对称分布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现代医学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组织胺药、镇静止痒药 ,以及外擦皮质激素类软膏、焦油类制剂等[1 ] 。异位性皮炎属祖国医学“浸淫疮”、“四弯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素体…  相似文献   
20.
温病学说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晋唐,而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始脱却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自成体系。回顾历史,昭示未来。温病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得到蓬勃发展。一、隶属伤寒期战国至秦汉晋唐,尚无温病学专著,《内经》、《难经》、汉·张仲景《伤寒论》、晋·王叔和《伤寒序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脉象、证侯、治疗等已有所记载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