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概况性综述的方法,系统检索和梳理耳鼻喉科口服中成药的临床证据,分析耳鼻喉科的证据现状,以期为临床实践和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系统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3月,纳入口服中成药防治耳鼻喉科疾病临床研究证据,对证据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共纳入核心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献248篇,包括238篇临床研究(随机对照试验185篇,半/非随机对照试验46篇,病例系列研究7篇)、5篇系统评价、4篇指南/专家共识和1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涉及口服中成药26种,耳鼻喉科疾病40种(耳病5种,鼻病22种,咽喉病13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主要集中在100~30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为中成药联合西药,结局指标以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主,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痛、胃肠道不适、乏力等。耳鼻喉科口服中成药的临床证据相对缺乏,结局指标选择、临床研究质量及药物经济学评价均存在不足。未来需要加强对研究质量的重视,开展少而精的临床研究和二次研究,增强药物经济学评价,进一步探索中成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优势,促进卫生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构建基于证据与价值对决策的影响(EVIDEM)框架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科学、系统、规范实施。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半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确定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各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0、0.905;第一轮咨询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320、0.283(P<0.001);第二轮咨询二、三级指标的W分别为0.411、0.351(P<0.001)。最终构建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的权重分别为37.34%、32.68%、11.85%、5.87%、5.79%、6.47%。结论:该研究构建了一套普适性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可为开展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有待结合专科疾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进行细化和改良。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基于培训需求的充分调研建构低年资中专学历护士中专学历系统型岗上培训体系,为提高低年资中专学历护士岗上培训质量提供新的路径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法、分层法、随机数字法抽取四川省南充、自贡、遂宁、广安四个地级市104家2008名低年资中专学历护士以及172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采用问卷调研法/访谈法调对低年资护士岗上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据此建构低年资中专学历护士系统型岗上培训体系.结果 经数据分析和资料分析,确定低年资中专学历护士对培训内容、方法、师资、时间以及管理五个维度的21项具有需求,医院方具有理念性、目标性、了解性、组织性、能力性、机制性6项需求.由此建构出包含战略、支持、实施三大系统以及细分的9个子系统组成的低年资护士系统型岗上培训体系.结论 系统型培训是极有成效的岗上培训模式,基于医疗机构整体发展与护士岗上培训一体化理念建构系统型培训体系是当前系统型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更是这一培训模式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经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为防治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纳入大学生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研究文献。采用R软件进行横断面研究单个率的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有对照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共3 327例,其中原发性痛经者2 117例,对照组1 210例。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和血瘀质占原发性痛经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5.48%(95% CI 18.04%~34.70%)、24.71%(95% CI 18.97%~31.50%)、19.60%(95% CI 12.33%~29.71%)、17.92%(95% CI 10.18%~29.63%)、14.17%(95% CI 9.03%~21.55%)。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和血瘀质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2.75(95% CI 1.38~5.47)、2.93(95% CI 1.63~5.25)、0.17(95% CI 0.05~0.59)、1.73(95% CI 1.15~2.59)、2.62(95% CI 0.99~6.92)。结论 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和血瘀质是原发性痛经大学生的主要体质类型和原发性痛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6.
廖星  章轶立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734-4738
该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发布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STROBE的扩展板"RECORD声明"(reporting of studies conducted using routinely collected data,RECORD),即"常规医疗数据研究的报告规范声明"和国际药物流行病学会签署的"好的比较效益研究"(good research for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GRACE)清单进行解读。以期为国内学者从事真实世界研究,特别是有关比较效益研究和使用日常常规医疗数据研究的报告规范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7.
国际临床试验注册机制是实现临床试验透明化的全球性举措之一,也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有力措施。根据我国中医药临床试验数量多但质量与当前现代医学研究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中医药临床试验注册显示诸多问题的特点,我们必须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及发表机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医药自身的临床试验注册技术规范,以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笔者针对中医药临床试验注册表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为建立中医药自身的临床试验注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基于苦碟子注射液HIS数据临床实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目的:基于海量HIS真实世界数据,探索苦碟子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其临床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信息,为将要进行的KDZ注射液前瞻性观察研究提供思路与指导。方法:对来自18家三甲医院使用苦碟子注射液的24 225例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以及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使用患者年龄主要在46~65岁,男女比例较均衡。多为来自"神经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医保病人。入院当天使用苦碟子注射液的患者比例较多。"胸痹"患者最多,且以"气阴两虚,并瘀"证多见。含"瘀"患者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静注为主,单次用药剂量以10~40 mL为多,用药疗程以1~3 d最多。溶媒以0.9%氯化钠注射液多见。在治疗冠心病时,主要联合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桂哌齐特等药物。在治疗脑梗死时,主要联合阿司匹林、胰岛素、桂哌齐特等。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临床使用大多符合药品说明书,如单次剂量、溶媒、疗程、适应症、中医证型,但仍有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存在。对于这种海量HIS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需要进一步运用高级统计学方法来进行挖掘,以便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49.
该指南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联合众多临床一线及方法学专家,根据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流程和方法,探讨目前临床防治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遵循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解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CRA是结直肠癌主要癌前疾病。尽管中西医结合诊疗现已应用到CRA的临床实践中,但尚缺少高质量CRA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指南。该指南通过文献调研、德尔菲法问卷遴选并确定4个基础问题、15个临床问题、10个结局指标,工作组系统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筛选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代入RevMan 5.3软件进行证据综合,并采用GRADE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后基于证据概要表经名义组法形成最终推荐意见。该指南聚焦于CRA的诊断、筛查、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以及随访等,可为临床防治CRA提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0.
对比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的中医教育理念,梳理他们在中医教育理念上的共性,寻找当代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根系”与继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提升中医传承发展的质量。该研究基于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研制的文本和专家意见系统综述方法(SrTO)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共纳入相关论著14本,期刊论文115篇,文件7项。对四位中医师在中医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执业考试等主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动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该时期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形成基于SrTO的NOTARI总结表。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民国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名中医、中医教育家,在教学上注重经典,不离临床,强调以德树人,维系传统师承模式,创办中医药学校,并对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和书籍的编写提出全新要求。他们倡导打破中西医门户之见,培养中西汇通的人才,推进中医药教学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参与科研著书。四位中医师跨越了传统中医师仅收授数个徒弟的局限,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一体的新模式产生,也深刻影响当代的中医院校与师承等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