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2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骨化性蛛网膜炎是较为罕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蛛网膜骨化或钙化,并因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骨化性蛛网膜炎临床少见[1-2],尤其是发生在马尾部位的骨化性蛛网膜炎。
男,54岁,既往有T8-9椎间盘突出手术史(具体不详),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常感腰背部疼痛,因症状较轻未予治疗。3个月前,患者因摔伤而出现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行走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减轻,经严格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入院体格检查:腰部生理曲度变直,腰椎棘突旁广泛性压痛及叩击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椎屈伸活动受限。左侧股四头肌肌力3级,右侧股四头肌肌力4级,其余诸肌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正常。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减弱,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侧踝阵挛、髌阵挛阴性,肛门反射、双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正常,双侧Bakinski征阴性,无二便障碍。CT及MRI示腰椎退行性改变,T12~S1椎间盘膨出并椎管狭窄,以L1-2至L3-4椎间盘为重,L4,5椎体水平马尾骨化(图1,2)。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不同平面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重建的临床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收治的27例因骶骨原发或继发肿瘤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和软组织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 女性16例, 年龄(46.2±23.6)岁(范围:16~72岁)。根据肿瘤部位和组织缺损大小选择骶棘肌、臀大肌、腹直肌等进行软组织重建, 并进行术后随访。收集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情况、并发症、疾病转归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7例骶骨肿瘤患者中, 肿瘤平面位于S1 8例, S2 5例, S3及以下14例;肿瘤体积≤400 cm3 12例, >400 cm3 15例;手术时间[M(IQR)]100(90)min(范围:70~610 min);术中出血量800(1 600)ml(范围:400~6 500 ml)。软组织重建采用经腹腹直肌转移修复术2例, 腹膜外腹直肌转移修复术1例, 臀大肌转移修复术5例, 臀大肌推移修复术13例, 骶棘肌转移修复术6例。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1例, 皮缘坏死4例, 术后3年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迟发...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非对称性下肢放射痛的可能原因及术式的选择。方法25例经SCT、MRI检查证实为突出侧与临床症状侧别左右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双侧开窗减压探查髓核摘除术,11例仅行突出侧开窗术。结果影像学上髓核突出侧别与术中所见相吻合,但该侧神经根未见到明显压迫或炎性水肿等病理表现;而症状侧无髓核突出,5例神经根未发现异常表现,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其中6例探查发现神经根与对侧髓核不同程度粘连。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经过1~5年(平均2.4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SCT结合MRI检查有助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明确诊断。纤维环无破裂的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突出侧减压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纤维环破裂的游离型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宜同时行对侧开窗探查。  相似文献   
54.
两种骨筋膜室减压方法治疗腘动脉延误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并发症多,伤口愈合时间长。现就我院采用的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工期缝合皮肤的方法与常规切开方法对腘动脉延误伤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  相似文献   
55.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 in treatment of extension-type odontoi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aflantoaxial subluxation.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2 to December 2006, seven patients with extension-type odontoi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were reduced and fixed with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 of Vertex system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here were five males and two females, at mean age of 39.2 years (range 21-59 years). All odontoid fractures were fresh type Aderson Ⅱ. JOA scores of spinal core function was 8.6-14.9 (average 10.7) preoperatively. The X-ray examination, CT scanning and skull traction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Results There found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juries of vertebral artery, nerve root and spinal cord postoperatively. All patients obtained complete reduction and healing of th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The mean off-bed time was four days (3-6 days) after opera-tion. A follow-up for 12-36 months (average 22 months) in all patients showed that the clinical symptom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that all screws were in proper position verified by X-ray and CT scanning. All patients obtained solid bony union on radiographs, with no loosing or breakage of instrument. 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was 13.5-16.9 (average 15.8). Conclusions Al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has advantages of intraoperative reduction, reliable fixation and high fusion rate an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xtension-type odontoi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相似文献   
56.
股骨干骨折并内侧皮质缺损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采用同种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6具新鲜股骨标本,在内侧造成皮质缺损后,测定正常股骨组(对照组),钢板固定组(实验组1),钢板加骨板固定组(实验组2),钢板加骨板加内侧骨块复位组(实验组3)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及抗扭转能力,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相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 本实验三项指标间,对照组和实验组3间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实验组1、2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压力侧骨缺损单纯用钢板内固定效果最差,而用异体骨板加钢板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单纯钢板固定,骨块复位加骨板、钢板固定优于单纯骨板及钢板固定。结论 应用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可较好的恢复股骨干内侧皮质的完整性,增加钢板内固定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拇指是手部最重要的手指。基于对手部重建拇指解剖学的研究,应用手指侧方双页皮瓣转移再造拇指,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8例外伤性拇指缺损,应用手指侧方双页皮瓣和自体髂骨移植再造,并于术后3个月观察其功能恢复情况、感觉恢复情况及两点辨别觉。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3个月时,髂骨与自体骨愈合,患手可提起约10kg物体,感觉恢复,在同一皮瓣内两点辨别觉为2~3 mm,不同皮瓣间为5~7 mm。结论 手指侧方双页皮瓣可用于再造拇指,较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缝合张力小,有良好的两点辨别觉及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8.
59.
背景对于存在内侧皮质缺损的股骨干骨折,在临床应用内固定后,由于压力侧皮质的缺损,使应力集中于内固定物上,常导致内固定物弯曲、断裂而失败.目前临床尚无可靠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目的采用同种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内侧结构,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评价其稳定性.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全军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内进行,应用MTS858min Biomix生物材料实验机.3例成人股骨标本(家属自愿捐献),均为男性,年龄23,24,28岁.干预模拟临床骨折类型在股骨内侧造成皮质缺损,然后比较钢板、钢板加异体骨板固定、钢板加骨板加内侧骨块复位3种情况下与正常股骨稳定性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在500 N下的垂直压缩,10 N下的三点弯曲及300 N下扭转时的位移.结果对照组和实验3组间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实验1,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角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压力侧骨缺损单纯用钢板内固定效果最差,而用异体骨板加钢板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单纯钢板固定,骨块复位加骨板、钢板固定优于单纯骨板及钢板固定.结论应用异体骨板重建股骨干内侧皮质缺损,可较好的恢复股骨干内侧皮质的完整性,增加钢板内固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者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